第127部分 (第2/5页)

提供的卧1OPE战斗机的全套图纸,以及援助建立的战斗机与发动机工厂,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称霸东方战场的“隼”式战斗机。

当然,人员培训更加重要。

大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工业技术人员,半数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而军事工程师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并且由此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

事实上,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连冯承乾都没预料到。

当时,这就像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还好,冯承乾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海军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几大造船厂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后建造大型战舰。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提供的无偿援助。而宋靖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之行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收获,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转变观点,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说得难听一些,在德国上层眼里,〖中〗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部分,也就理应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服务。这一点,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面干预中日停战谈判的时候体现得极为明确。可是在此之后,德皇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中〗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有一种认识,即没有〖中〗国在远东牵制红俄,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再次两线作战,而且这次会从一开始就与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交战,而帝国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取胜,也就必须指望〖中〗国能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消除来自红俄的威胁。也就是说,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没人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已完成,工业生产规模超过了意大利与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工业国,仅次与美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当时还没有红俄的工业统计数据),但是〖中〗国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体现在工业技术上,即〖中〗国的工业力量都是建立在技术引进之上的,并没有自己的工业技术科研实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生产的所有坦克,其高压坦克炮与装甲钢都需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甚至连坦克发动机也得进口,〖中〗国的坦克厂只负责组装。再比如,当时〖中〗国建造大型战舰所需的高质量装甲钢材都得进口。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用来制造这些产品的工业设备,也不具备自行研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出售给〖中〗国。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获得了这些技术与设备,就能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竞争,挤占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虽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进来获得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但是至少能够获得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比如,为了帮助〖中〗国获得单独建造大型战舰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为〖中〗国援建了数座大型船台、以及出售了数台万吨级水压机,还帮助〖中〗国培养了上万名舰船工程师与高级技工。

可以说,如果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