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第1/2页)

「哦?怎麼回答的?」

「他說……社會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醫生雖然能從物質角度決定人們的生死,但是真正能夠引導這個社會、能夠引導這個社會裡人們意識上『生死』的,是社會規則的制定者。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才十七歲。」

「所以,他是想要成為那種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嗎?」

「也許吧。」

……

1935年年末,針對銀行家們爭論愈演愈烈。以大名鼎鼎的摩根財團為首的一眾金融界巨頭最終被調查委員會指控當初把美國推向戰爭的人里,除了軍火商們,他們也有份兒,因為他們想要收回借出去的巨額款項。

儘管金融領域的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被牽連進來,但奈伊並不慌張,因為調查委員會已經把這些巨頭們的帳本全部地毯式清查了,甚至連他們的信件、電報也通通沒有放過,相信最終一定會讓那些巨頭們啞口無言的。

然而這些舉措徹底惹惱了摩根家族的人,雙方爭執不下,最終在1936年一開年,便展開了決戰。

1936年1月7日,聽證會再次召開,摩根家族的高層、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等一眾大銀行家們全部到場,由於人數太多以至於不得不把聽證會眾議院大樓的中心會議室來舉行。

當然,奧利弗對於這種來勢洶洶的場面是喜聞樂見的。

甚至在聽證會召開的前一天,委員會和這些銀行家們就已經展開了鬥法。

這些金融大佬們請了一眾記者到酒店大套房來了場戰前吹風會,奈伊也不甘示弱地對著全國觀眾發表了廣播講話——

「在我們開始把美國的中立政策擴展到可以允許為了商業利益對參戰國進行貸款的時候,協約國就知道美國最終會怎樣做,他們比我們更清楚,錢袋子投向哪裡,美國的軍隊和政策就會去向哪裡!」[3]

對於奈伊的這通廣播演講,摩根集團當即便發表了一份長達九頁紙的聲明來駁斥——

「我們特別注意保證這些貸款的性質,因為這會給人們造成這一一種印象——如果美國不參戰,協約國的貸款將一分錢也收不回來。這些放貸者鼓動政府參戰,以免他們的貸款有去無回,這種奇談怪論毫無道理!這些貸款一直收益良好,沒人會擔心它的安全性。」[4]

這麼互不相讓的一來二去,聽證會前夜,奈伊和他的委員會同僚們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多米尼克被他派去了紐約華爾街繼續進行著後方調查,爭取再挖掘出更多銀行家們的黑幕。而正為明天第一場聽證會準備著的他們也很清楚,如今軍火商們和銀行家們擰成了一股繩,一旦聽證會上辯論失利,後果會不堪設想,必須要用證據來證明他們所認為的美國當年參戰的原因。

1月7日召開的第一場聽證會上,調查委員會的成員們提到了1914年時威爾遜總統不顧時任國務卿及諸位部長的反對,允許銀行家貸款給交戰國這件事,以此來證明美國從來就沒有在戰爭中保持過中立,當初德國潛艇擊毀美國商船不過是威爾遜總統參戰的一個藉口。

然而僅僅如此並無法使眾人信服,整個會議廳議論紛紛,參會人員中來自民主黨的議員們臉色更是難看。

終於,這一年來已經受夠這種混亂場面並且不想再這樣無休止地討論再討論下去的奈伊直接拋出了重磅炸彈——

他直言威爾遜總統早在當年戰爭期間就已經知曉了協約國之間的秘密協定,而之後為了掩蓋這一點,威爾遜總統對國會撒了謊,稱其是在巴黎和會上才知曉此事。

緊接著,甚至直接說威爾遜總統當初把整個國家給卷進了站在,其同意向協約國提供貸款以及其他援助這種做法就已經破壞了美國一直堅守著的中立原則。威爾遜總統還誇大了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