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 (第2/5页)

的远远的,就能听到炮长们不停的叫喊着,而每个炮手都是按指令转动火炮,每个动作都力求快捷完美,不出差错。

至于浮山大营,这里是整个浮山军,也是现在的登莱镇兵的起家之所,也是张守仁居所所在,就算是陈子龙也带不进去,只能在二三百步外远远观看,呆的久了,就已经有骑兵过来盘问,看到是陈子龙之后,才未被过多留难。

“气象万千!”

吴应箕只作如此评价,而候方域认真的多,摇头晃脑的道:“弟曾在左镇军中逗留十余日,观其操法已经算是严格,否则亦练不出强兵来。而以现在观之,左镇练兵只是笑话,十余日才抵得浮山这边一日,怪不得张大将军能屡次战胜强敌,建立不世之武勋,难怪,难怪!”

张溥神色阴沉,最后点评道:“太祖皇帝与太宗皇帝年间,军士每五日一操,则蒙古人不能敌,天下安然,今观大将军所为,平定天下不难矣。”

俗话说杀人诛心,张溥此语一出,吴应箕皱眉不语,便是一向有置身事外之感的候方域也是面色难看,陈子龙沉默良久,终不能应。

他若应,张溥自然会劝,张守仁如此经略地方,严训军队,古今中外千年之下,只有开国帝王和其部属才会有如此的向心力和团结凝聚的力量,不需文官辅助就能有如许基业,唯有本朝的高皇帝在初始肇基之时才有过这般情形。

呆在这里,可能被裹挟,陈子龙不比普通士子,他有功名官职在身,一旦从逆,就是奸逆,要受万世唾骂。

这些话很好说,事实是摆在眼前的,但陈子龙不应一语,张溥盯他良久,终也是无力一叹。

如此,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心思,陈子龙可以借口与张守仁有番薯之事的赌约,但男儿丈夫,何必将如此大事推在一个赌约上……他就是不想走,浮山的一切已经吸引和打动了他,在他人身前三十年里,还没有一个人和一个团体,一个地方对他有如此的吸引力!

……

……

时光荏苒而过,张溥还要进京,众人在胶州城外,已经明白彼此别离的时辰到了。

吴昌时等复社盟友一起联手扳倒了薛国观,现在还是为他人做嫁人裳,得好处的是范复粹,张溥此次进京,就是打算暗中扫平障碍,叫范复粹此老致仕!

如果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官吏,想上京做这样的事,纯属痴人说梦。范复粹虽然老迈昏庸,毕竟资历摆在这里,是正经的经过廷推手续推举出来的首辅,首辅地位尊崇,岂是一个寻常人能扳动的……但张溥毕竟不是寻常人。

扳倒范复粹,再推周延儒!

张溥雄心勃勃,他向来是以自己的宗旨为主张,不会有丝毫动摇的一个人。而且信心十足,热情如火,颇有决断与行动力。

若非如此,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个心高气傲的青年士子为主体的社团的首领人物,不论是名声,才干,学识,缺一不可,还得有热心肠,否则只能当学究古董,不适合为首领人物。

“天如兄……”看着精力充沛,一心想以一人影响天下的这位社首盟兄,陈子龙犹豫再三,不知道怎么劝他为好。

对东林和复社中人,张守仁岂能无一字评?

“志大才疏,迟早倒霉。”这八个字便是张守仁评价张溥的话,而这样的话,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告诉眼前这个伙伴的。

陈子龙的异样没有引起张溥的注意,他此时确实有踌躇满志之感,不光是入京,还有回南之后的一系列的举措,他都雄心勃勃,意欲有一番更张。

张守仁能做的,有一些似乎有益民生,又无碍圣道,不妨可以推行天下。

要做,就在全天下做,张守仁毕竟是一个武将,格局气量太小,折腾几年,不过影响了登莱周边几府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