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此段文字,可以确定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具体时间: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初七(乙亥正月人日)批起,至三月廿七日告成,约经三个月时间。秦中觉天者谢颐序题署《第一奇书序》为“时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即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中旬,大约在评点接近完稿时写序。据此,对《仲兄竹坡传》中所说“遂键户旬有余日而批成”,则不能解释为十几天或三月中旬前后,“旬有余日”,夸饰言时间短,是约略言之。此段文字中言“十五而孤”,指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十一月十一日,其父张志羽卒,竹坡年十五岁。此有《张氏族谱》张志羽小传、《仲兄竹坡传》(“十五赴棘围,点额而回,旋丁父艰,哀毁致病”)与之相印证。说明此段文字涉及竹坡行事皆为实录。此一版本藏大连图书馆。

《金瓶梅》三种版本系统(2)

大连图藏本与吉林大学图藏本相比勘,有多出的夹批、眉批。正文文字相异处,大连图藏本同崇祯本,而吉大藏本则与崇祯本相异。说明大连图藏本正文更接近崇祯本。大连图藏本刻印在前,吉大藏本是据大连图藏本加工修饰而成。大连图藏本正文多用俗别字、异体字。吉大藏本与之相比,俗别字、异体字少,刻印更为精良。根据对大连图藏本、吉大图藏本比勘研究初步判断:大连图藏本为张竹坡于1695年刊刻的初刻本。当时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于三个月匆忙评点完稿,在金陵刊印发售“日之所入,仅足以共挥霍”(《仲兄竹坡传》),“我为刻书累”(竹坡《幽梦影》评语),不久,“遂将所刊梨枣,弃置于逆旅主人,罄身北上”(《仲兄竹坡传》)。三年后的1698年病死在钜鹿客舍。张竹坡评点时,对小说正文除回避清讳,改“胡僧”为“梵僧”,改“虏患”为“边患”,改“匈奴”为“阴山”,改“�狁”为“太原”,改“夷狄”为“蛀虫”,改“伐辽”为“伐东”等外,一般对正文文字未作改动。吉林大学图藏本为据张评初本复刻,行款、版式、书名页、序与初刻本相同。但对评语有文字加工与删减,对小说正文文字上有改动。此复刻本的加工与刊刻主持者是谁?经考证,初步判定为张竹坡的弟弟张道渊。张道渊是竹坡评点刊刻《金瓶梅》的知情者、支持者,在竹坡死后,又是张评本的修订复刻者,也应是竹坡手稿的存藏者。道渊在竹坡死后,继承竹坡之遗志,复刻修订张评本,在《金瓶梅》的整理传播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道渊在《仲兄竹坡传》中肯定评点《金瓶梅》是可以流传后世的“著书立说”,“有不死者在”,可以千古不朽。此评,道渊可与其仲兄竹坡共享。

以张评本前述有回前评语本与无回前评语本为祖本翻刻,产生出两种系列的翻刻本:有回前评语本影松轩本、四大奇书第四种本、本衙藏板本、玩花书屋藏板本、崇经堂板本等。无回前评语本在兹堂本、无牌记本(扉页框内左下无“在兹堂”三字,有漶漫痕迹,其余各款同在兹堂本)、皋鹤草堂梓行本等。满文译本《金瓶梅》,据张评本译小说正文。康熙四十七年(1708),有户曹郎中和素译(据昭琏《啸亭续录》,一说徐蝶园译,见《批本随园诗话》)。四十卷一百回。无插图,序与正文每页均为九行,竖刻,从左至右读。国内现存完整的四十卷本两部,残本三部。精抄本一部,精抄残存五回本一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藏一部。满文本序汉译,见《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①参见拙文《关于金瓶梅张评本的新发现》,《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97年3期。

崇祯本系统《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二十卷一百回(与词话本分十卷不同)。卷首有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无欣欣子序,也无廿公跋(原刊本无,翻刻本有)。有插图二百幅,题刻工姓名:刘应祖、刘启先、黄子立、黄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