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四) (第1/6页)

86

二十年前,往事如烟。

七年之痒,无法避免。

务工带来经济的拮据,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逐渐凸显。生活中的琐事,相互包容的矛盾逐渐激化,热情被麻木替代,压力被沉默默许,笑容被抱怨斥责。

深知妻务工的艰辛,过罢春节,便一同又去了浙江。

妻仍在工艺品厂上班,我也进了一家民营制鞋企业。“中国制造”正是我们那批七零后、八零后的农民工双手所堆砌,而换来的工资报酬,养家真的是一分钱想掰开用最好。放眼长三角到处是工业区,到处是务工的人潮。

清明节的时侯,工厂放了一天假,我去了周王庙镇寻到了程华的住处。吴友奎、刘小禾同在。

程华的妻子刘秀,是我第一次相见。虽说小孩五岁了,身材保持的特好,林黛玉的脸型着了淡妆,走起路来,腰部轻扭臀部微晃,1米65的身高,特拥有西施的范。

程凤也驱车过来了,变得珠光宝气。留着学生头,带着金耳环、金项链,左腕翡翠镯,右腕金手链,握着诺基亚的手机。她在镇上的酒店准备了丰盛午餐。海鲜、缸肉,狮子头,那是我第一次吃海宁特产。

春江水暖,岸上桃花,乘着酒兴,由程凤带着,我们一起去了杭州西湖。

我们都是第一次观光誉满天下的“人间天堂”。随着徐志摩、郁达夫等文章的足迹,竟然第一次我作了大家的导游。

说不尽苏堤春晓,雷峰夕照,讲不完南屏晚钟,宝石流霞,沐浴着平湖夜月,倾听着曲苑风荷的歌声,沉醉在西湖的春色之中,不觉间便是午夜,我们才怏怏而归。若年以后,当与吴友奎提及这次游西湖时,留诗《梦回西湖》记之——

断桥虽语名天下,堤柳入春依吐新。远处画船盘白鹭,亭前游客摄流粼。栖霞一片故乡色,梦里几回忘我身。难等红颜真情送,熊郎本是断肠人。

87

鞋厂工作了半年之后,觉得收入不行,又跳槽到针织厂,针织厂的工作熬夜很频繁,收入还是不行,一个月仅能挣到七八百元,同鞋厂差不多,又跳换到皮衣厂,工资是多了些,收入在每月一千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三个小时,对于我这种拿过高薪,工时又短,工作量又少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我又自作主张离职了,这样断续地换着工作,时间又过了两年,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与前些年在广东的务工收入相比较,一年连那时的三分之一都没有,情绪上很是低迷,与妻的争吵也多了起来。便负气回了家。

归家之后,便去了岳父家,刚好遇上大舅子回乡为浙江海宁的一家工厂招工,并说同我按招工合同赢利分成的利润对分,在大舅哥的蛊惑下,帮其各乡贴招聘信息,联系工人。

那是2006年,新县乡村还很好找到廉价的劳动力,一个星期之后,妻哥带着前来应聘的八十多人,独自租车去了海宁。走的时候,却并未带上我。那年秋天我又去了北京,为光山县的个体老板做车工。

春节前,随着务工潮的回归,我与妻哥又见面了,而妻哥向我解释他独自去浙江的原因,是他没有把握能让我挣到钱,说现在稳定了,过罢年再让我一起去。

明知他是糊弄我,办得是过河拆桥的事,却碍于妻的情份,过罢春节与妻又一同去了浙江。

到了他所在加工沙发的工厂,我与妻只充当了缝纫学徒工,两个月下来,每月才能挣五百元钱,对于那些初中毕业刚出学堂的少男少女,学徒工的收获很值得,对于我这婚后的壮年,收入相对却是很少了,一夜回到十年前,还没有在东莞的工资高,与妻商量后,她回到了原来的工厂,我也又一次回到了家中。

2008年的春节之后,在回乡创业的号角下,在狭隘自负的认知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