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四) (第2/6页)

好书推荐: 悠悠修仙路

,为了生计,为了即将长大的孩子未来教育,带着我的憧憬与美梦,留守在新县,并在县城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逆行的潮流。也是那五年开始,大量的国企重组下岗,大量的城镇土地开发,国家开始了以土地支撑经济开发新一轮扩大资本市场的序幕。房价以阶梯式的倍涨,地产商、开发商、银行开始了收割经济开发的红利,也开始了疯狂收割农民工的剩余资产。也是那一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开始暴发。

以务工养家糊口的我,拿着手上少得可怜的积蓄,免强上县城的朝阳门,在内侧东边巷子,租来二十几平方的一间门面房,开了缝纫小店维持生计。也是那一年,我也开启了敛财购买商品房的序幕。

那一年,我步入33岁。

88

? 万事开头难。

从寻到此处座东向西的门面房之后,便开始做招牌,将房子又做隔断一分为二、充分利用其空间,幸好房后有大窗,窗上隔层用作睡觉的地方,窗下又隔断,南侧作厨房,北侧作洗手间。余下大门经营十三个平方的空间,也足够了。缝纫机平车,锁边机摆在大门内侧的北边,墙边挂上我曾在熊河桥头开店时剩下的布料,就这样开始营业了。

开始的第一个月,缝缝卖衣服门店与顾客裤脚修理旧衣服,仅能维持生活费。第二个月便有少数客户定制服装。小店的生意逐渐地开始迈向了正轨。

那时儿子十岁,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店后每个星期五下午,皆回村子,等儿子放学后坐上私人的运营中巴车,接到县城同我一起住。

从家里到公路上乘车,经过村西口的旧时村部(也是我小时侯读小学的地方),里面传来隆隆的机器加工声,而河对面,则是整个熊河村及附近的乡邻榨油的油坊。

我每次回村的时侯,眼晴总是不经意地瞄一眼、村西头河对岸的一排青瓦房油坊,但是在这排青瓦房里,很多年很难再听到从那里传来那种粗犷的毫迈的榨油撞击声了……

一九七九年立秋后我六岁,还不够资格到上学的年龄,跟着母亲去村西头菜园里去摘黄瓜吃。那时把黄瓜当零食水果享受,在童年里是非常奢侈的盛宴了。

那是立秋后生产队第一次分田到户后大丰收,父母亲很勤劳,我也开始吃上饱饭了,精神头儿特足,在后面挎着母亲给我的小竹篮儿一蹦三跳地跟着。

刚出村口,拐过村西头的大队部,我家的菜园便历历在目了。而此时,却突然从河对岸,传来了“嘣通”的巨大撞击声,而不黯世事的我,立即扔掉了竹篮,吓得赶紧跑上前抱住了母亲的腿,接着又接连传来了撞击声,而母亲微笑着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

“别怕,这是对面油坊里在榨油呢,吃饭炒菜不可或缺的东西。大白天你怕什么呢!”……

上小学二年级时,由于初级中学搬迁到了我们村东的小学,村西头的大队部变成了村小。立秋后开学不久,便常听到这种粗犷野蛮的撞击声了。

那时教室外我大伯租连环画小人书,上面有兵士扛圆木撞城门的画面,而正看时木搾的撞击声响了,同学们都笑着说士兵在撞城门呢!

河道上那个年代没有桥,而是河埠石与纤陌田埂小道,偶尔好奇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去看榨油,为了安全,油坊的大人们不让进,只能在门口偷看几眼,那巨大的圆木被四个壮实的大人推动着撞击木榨的触点,震得房子都跟着轻轻晃动,那种粗犷的野蛮撞击声有节律地幌响着,并携唱深沉又而浑厚有力的号子。火热的青春在澎湃激昂中迸发,血与肉的灵魂在原始中诠释。在那深秋蔚蓝的群山中回响,击漾着深邃的空间,甚是雄壮豪放,在静谧红叶翻飞的山林与夕阳西下的河堰之中,向周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