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朝堂风云 (第2/2页)

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完全是因为对方伤势太重,即将死去,并且对方的功劳能够配的上这样的封赏。

但他同样没有料到对方会活下来,导致皇帝现在询问他这个问题时,他的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是,不回答也不是。

但他最后还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崇祯帝在处理此事时不要寒了将士们的心,算是他对袁崇焕最基本的认可吧。

孙承宗作为袁崇焕的前任,他在天启年间担任蓟辽总督时,深刻了解到辽东局势的复杂与危险,于是打造了山海关--宁远防线来应对后金军的进攻。

他在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

天启五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降将柳博漒之言,派鲁之甲、李承先袭取耀州,使其中计身死,损失四百余人,是为柳河之役。

朝堂之上,魏忠贤党羽借柳河之役弹劾孙承宗,使其辞官返乡。

这时的孙承宗,也深刻认知到了朝堂局势对于辽东的影响,所以他在处理袁崇焕的事问题上持保守态度。

虽然对方在辽东经营方略上与自己意见相左,但他心里明白,辽东局势混乱,无论什么经营方略,不管是好是坏,必须有一个强势之人方能稳住局势。

纵观整个朝堂,能有此威望并熟知辽东者,唯他与袁崇焕。

而他作为帝师,只想留在京城,帮这个年轻的皇帝稳住朝堂,所以他这次前往辽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到袁崇焕,快速结束辽东乱局。

朝堂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崇祯帝不顾众大臣的施压,依然保留了袁崇焕的国公之位,但剥夺了他的其他职位,就如蓟辽总督。

另外指派孙承宗接任蓟辽总督,使得袁崇焕成为了一个闲散王爷,没有任何实职。

这样既顾忌了边军将士们的感受,又符合朝堂众大臣的心意。

没有实权的王爷,在朝堂众大臣心中只是一个花瓶摆设,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所以对于袁崇焕的处理方案很快就通过了内阁。

远在辽东的孙承宗在得知这个结果后,不由的叹了一口气,深感无力,但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继续担起辽东这个担子。

:()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