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功成身不退 (第1/2页)

好书推荐: 缚愿缘

最后一天半,吴大姐抓紧时间排练《编花篮》,中间时不时和赵海生讨论一下演唱细节。赵海生也根据天启的版本,尽心尽力帮吴大姐做了调整。

“没想到你对河南民歌这么了解啊!《九莲灯》里还有这么好听的曲调。看来民间音乐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海洋啊,还有很多好曲等着我们挖掘。”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我也只是学了一点,就现学现卖了。这句‘银个丹丹银牡丹,银牡丹哪个那哈依呀嘿’的词,就是根据《九莲灯》里的曲调改的,第一版的歌词没想到这个,有了曲子,歌词也可以再修改了。”

赵海生和吴大姐交流了不少歌曲细节,两个人聊得非常痛快。赵海生一边和吴大姐聊,一边在脑海中翻阅《编花篮》的不同版本,天启还给了他不少分析资料,他把这些资料都当成创作时候的心路历程,说给了吴大姐。

“小赵你可真是一个奇才啊!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想到这么多的细节,写出来的东西还这么好听!你应该多创作!尤其是民歌,一定要多写!”

吴大姐对赵海生的才华由衷佩服。同时期望也更高了。这可把赵海生吓坏了。

“创作有时候就是需要一些灵感。能写出《编花篮》,其实和大姐您也有关系。”赵海生连忙扯起了灵感的小旗。

灵感这个小旗好处太多了。

不想写的时候就说没有灵感;写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说没有灵感;像自己这种带着系统挂的人,同时又受到天启点制约的人,更不能离开灵感这个小旗了。

“和我有什么关系?”吴大姐好奇了起来。

“您的嗓子太适合这首歌了,尤其是您摔的尾音,特别清亮。您不觉得您的嗓子天然就适合《九莲灯》里这种曲调吗?我想可能就是您的嗓子,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河南民歌这种调调,才能第一句歌词就是三个编、编、编。”赵海生解释道。

“你可真是会编啊!”吴大姐听了,不由得笑了。

“我就是喜欢琢磨,不管看了什么,自己心里总是会联想,有时候想着想着,就想写成歌了。”赵海生解释自己的创作。

“你确实挺会融合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创作才能。”

得到了吴大姐的而肯定。赵海生连忙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

“大姐,开始给《编花篮》编曲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晚会的氛围,这种大场合用锣鼓当前奏确实不错,但如果是小场合呢?我感觉小舞台用锣鼓就太吵了。我就想小舞台是不是可以换一种前奏。我一边想,一边就试着写了一个,而且我找童大战和老许,就我们三个,一个小鼓两把吉他,也能搞一个前奏,然后再加入二胡和笛子。”

赵海生发现吴大姐特别喜欢艺术细节,就把天启里面《编花篮》的几个不同版本,分别拿了出来。吴大姐果然很喜欢。

和聪明人说话,不需要说太多,她们自然能理解你想表达什么。

赵海生没有进一步解说。但吴大姐已经亲身体会到赵海生的特长是创作,伴奏还真是其次。不用赵海生解释,她已经把老许当成伴奏主力了。赵海生觉得以后自己要是提出来不再参与演出,吴大姐也不会有什么为难了。

接下来为了万无一失,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住在附近,晚上还一起排练了好几遍《编花篮》。吴大姐自己也在演唱上不停雕琢,力求尽善尽美。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是大年三十了。依然有节目在最后一刻被毙掉,有的人出门的时候眼含热泪,似乎随时都会多夺眶而出,有的人已经不管不顾,满脸泪花就那么出门了。

到了下午闲杂人等基本已经没有了。即使是参加节目的,也都得到安排,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出场。

托了吴大姐的照顾,赵海生和穆洋能待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