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洪武九年十月 (第1/3页)

第一章:京都风云起

京城的天空阴沉沉的,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应天府的街头,百姓们行色匆匆,仿佛都在躲避着什么。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户部衙门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官员们进进出出,脸上满是焦虑和不安。

户部侍郎刘德(眉头紧皱,声音急促):“这可如何是好?皇上已经得知空印之事,雷霆震怒,恐怕咱们都要大祸临头了!”

户部郎中王义(面色苍白,声音颤抖):“咱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为的就是方便核对账目,谁能想到皇上会如此生气。”

旁白:明朝的制度规定,每年各地都要派人到户部核对钱粮、军需等账目。这看似平常的差事,却因路途遥远和户部的严苛要求,让地方官员们苦不堪言。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差错,他们无奈之下想出了携带盖好官印的空白文册的办法。这本是官场中默认的“潜规则”,却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此时,皇宫内,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吼道):“这帮贪官污吏,竟敢如此欺罔朕!用空印文书糊弄朝廷,简直是无法无天!”

太监总管王公公(吓得连忙跪地,声音颤抖):“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啊。”

朱元璋(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传朕旨意,立刻严查此事,凡是与此事有关的官员,一个都不能放过!”

旁白:朱元璋,这位从底层崛起的皇帝,一生都在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他深知官场腐败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因此对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都绝不姑息。空印案的爆发,让他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决心借此机会,整顿吏治,以儆效尤。

第二章:地方官员的惶恐

在应天府的一家客栈里,来自各地的官员们聚集在一起,气氛凝重。

浙江布政使李大人(满脸愁容,唉声叹气):“这可怎么办?咱们多年来都是带着空印文书来户部,如今皇上追究起来,咱们怕是性命不保啊。”

山东知府张大人(焦急地说):“是啊,咱们也是没办法。这来回一趟京城,路途遥远,要是账目出了差错,再回去盖章,一来一回得耽误多少时间。”

旁白:这些地方官员们,为了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不得不采取这种看似便捷的方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有意贪污腐败,只是为了应对繁琐的制度和实际的困难。然而,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朱元璋眼中,却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对朝廷的背叛。

此时,一位年轻的知县站了出来。

年轻知县(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各位大人,咱们能否联名上书,向皇上解释清楚此事的缘由呢?或许皇上听了咱们的解释,会网开一面。”

李大人(苦笑着摇头):“你太天真了,皇上此次如此震怒,岂是咱们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旁白:年轻知县的提议,虽然充满了希望,但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无力。这些官员们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他一旦下定决心,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想法。他们的命运,此刻就像风中的落叶,飘摇不定。

第三章:朝堂上的争辩

早朝的钟声响起,官员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朝堂。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面的群臣。

朱元璋(冷冷地说):“今日,朕要听听你们对空印案的看法。谁先来?”

一位老臣站了出来。

老臣(战战兢兢地说):“皇上,老臣以为,地方官员携带空印文书,虽然违反了规定,但他们也是为了方便办事,并无恶意。还望皇上能从轻发落。”

朱元璋(冷笑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