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蜀汉政坛的反思 (第1/5页)
尚书令府衙。
蒋琬和费祎同时陷入沉默。
二人看似融洽异常,但目光聚焦处,却又大不同。
蒋琬可不是傻瓜,费祎的话一出口,蒋琬就知道费祎所指为何。但蒋琬也有他自己的心结未除。
自家人知自家事,蒋琬对于帝国内部的情况,一清二楚——
先帝当年为什么执意发动夷陵之战?
很多人肤浅地认为,先帝是为了给关云长报仇,其实大错特错。先帝可不是格局如此狭隘之人。当年先帝三顾隆中时,诸葛先生给先帝规划的蓝图中,就明确了北向和东向两条出兵路径,二者缺一不可。一旦东向道缺失,蜀汉被困蜀中,所有的希望都将破灭,作为一个被强大理想支撑的帝王,先帝决不能忍。
“先帝不易啊!”蒋琬没来由地长叹一声。
在先帝的心里,理想破灭,毋宁死。
而诸葛亮的北伐,是对先帝理想的坚持,是一代人的理想自持,当然,也不排除,是将帝国内部矛盾外引的一种权宜手段。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消除内部矛盾团结内部力量的最好手段。
自己若不坚持北伐政策,如何管控帝国内部存在已久的帮派之争?接下来,政治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蒋琬不敢想。
明面上,荆州帮依然势大,但真正把持了蜀汉帝国经济命脉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益州土着帮派。
蜀汉帝国的经济命脉很简单,蜀盐蜀锦蜀铁,而这些,基本都在人家益州帮的手里。帝国政府既不敢过分钳制,又不敢过于放手。
最要命的,在益州帮派内部,对于帝国政权的正统性,一直都是质疑多过承认。
即便诸葛亮在世,这个方面,也没有多少改变。更何况,一代政治强人不在,益州帮蠢蠢欲动,若蜀汉再无良法,帝国的旗帜能打多久,蒋琬真的没有信心。
思绪良久,蒋琬决定将心思全盘托出:“文伟,汉中那边,反应如何?”
“反对!”
“全是反对?”
“全是反对!主战派主和派全部反对,皆认为你的方略有严重缺陷。舟船顺汉水而下容易,但一旦战事不利,再想退回来,则难矣,很可能就是深陷绝境的惨淡局面!类云长故事!”
“船呢?还在造吗?”
“这个,他们倒也不敢马虎,毕竟有军令在上。”
“这样吧,文伟,你私下安排下,做些手脚,延误些工期,不要让汉中的人承担什么责任,一切,不就……那个了嘛?”
费祎睁大眼睛,盯着蒋琬看了好一会儿,终于笑了起来,指点着蒋琬打趣道:“没想到啊没想到,原先只以为我费祎是这样的人,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蒋公琰,也是这样的人!”
蒋琬嘿嘿地笑起来。
“如此也好,我这里将责任担下了,也少耗费些钱粮,又避免战事的开启。你蒋公琰倒是好算计,绕来绕去的,最后却是将我兵部全部折了进去!”
蒋琬笑道:“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否则,劳民伤财的,人家骂的可不是我蒋公琰一人!”
既然把话都说开了,意见也达成了一致,蒋琬修造战船执意东下襄阳不过的一个幌子,这就够了。
至少说明了,在蒋琬这里,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北伐意愿,二人等于在最大的政务军务战略方面达成了一致。
那么,接下来,中央政策的大调整,也就势在必行了。政府也不可能因为不再执意北伐战争,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二人正商议着,有人来报,市场上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
但这个结果太过骇人,顿时,整个公事房的人都紧张起来。
当所有残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