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蜀汉政坛的反思 (第2/5页)
不全的图册都汇集到到蒋琬的桌案上时,就连费祎这个一贯坦然淡定的人,也不由得倒下一口冷气——“我的乖乖,这是要……干嘛?”
其实,对方想干嘛,还用问嘛。
蒋琬再次头疼了:“魏氏的运气就如此之好?还真是邪了门了!”
“这就叫巧巧的妈妈给巧巧开门——巧到家了。”
“文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紧张为何物!”蒋琬恨铁不成钢地狠狠剜了费祎一眼,“成都都被人家凿穿了无数个大洞,府右街几乎所有豪门府宅都被人家摸了个透,你倒有闲情逸致在这次插科打诨!叫我怎么说你呢?”
“我倒是发现,这里面好像没有你蒋公琰府邸的图册咧。”
“怎么没有,烧得只剩下一个角落了,这不是?”说着,蒋琬随手丢过来一截锦布残片,上面只剩了了几根线条。
“其实,你那府邸也真没啥心思好花的,我说的对吧。”费祎没好气地说道。
费祎说的是实话。
与这些豪门侯府相较,蒋琬的府邸与其说是府邸,不如说就是几间普通民房。蒋琬的清廉,可不仅仅在成都广为流传,即便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
诸葛亮临终给皇帝刘禅上书,说自己的家人不用国家操心,他留下了15顷薄田,桑树800株,足够族人的生活温饱了——诸葛亮的清廉由此可见一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而蒋琬呢,与诸葛亮相比,更加寒酸——家无余财,月无余粮。
莫说那15顷薄田了,连桑树也无一株。全家人就指着蒋琬每月的俸禄过日子,而蒋琬又是一个大度的性子,每月的俸禄大半被他捐献出去,襄助他人,自己家每到月底都接不上口粮,老家人便不得不去借债救济,等下个月老爷的俸禄下来,连忙去还上个月的债务。
蒋琬经常给人讲这样一个故事,用以阐述清正廉洁为何难以持久——说有一个轿夫,早上出门时,天上才下过下雨,泥泞,而轿夫又穿了一双婆娘刚刚缝制的新鞋子,所以走路就十分小心谨慎,生怕踩到了泥水窝里。
但遍地泥泞,怎么可能不踩到?当第一脚踩下去脏了鞋子之后,轿夫一声叹息,便不再关注脚下,随意乱踩下去,没几下,两只鞋子便沾满了泥浆,再也看不得了。
蒋琬的故事浅显易懂,但最绝的还是他的好搭档费祎,总结为——尚书令脏鞋子理论。
蒋琬哭笑不得。
此时的蒋琬,拜大将军,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封安阳亭侯,其职权之盛,便是放眼三国间,也少有人比。
但蒋琬的清廉到如此程度,却也是世所罕见。
蒋琬在蜀汉位居高位多年,家乡更有诸多族人来投,为了安置这些族人,蒋琬便在伊家湾涓水河右岸兴建了一条小街,让族人们和外来流民居住于此。
蒋氏家族和乡邻们集聚在这里,亦农亦商,俨然街市。于是这里便被人们称作是“蒋市街”。
此街,在2000年以后,依然存在。
蒋琬有二子,蒋斌蒋显,二人均已成年,但蒋琬却一直不予安排。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小宅院里生活,以至于两个儿子出门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总是被人当做要饭的花子。
所以,蒋斌蒋显二人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
也是费祎等同僚们看蒋家的日子实在过得恓惶煎熬,便私自做了些安排,将蒋斌拉出来在兵部做了一个郎中,由此,也得了一份还算过得去的俸禄。
而蒋斌也因此能够经常扶助一下家人,特别是弟弟蒋显,基本上能够做到出门不再穿破破烂烂的衣衫了,不再被人家当做流民花子对待。
但与其他豪富子弟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