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5页)
被Armani套装、LV手袋、Gucci高跟鞋塞满,但除了欣赏之外,物质没能成为我的动力。优质教育可能带来的优质生活不是我所求,那里所能找到的诺贝尔奖教授的授课、普利策奖得主的讲座才是我所向往的。走出去学习如同站在另一个山上看我业已熟悉的东西,另一番景象必然会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方法。但国内的一切才是我的血脉,这里的千年历史,这里的笔墨书香,甚至这里的丝竹清茶,都让我无法割舍。用无尽的数据分析和资产评估来充斥宝贵的生命,无论物质回报有多巨大都不能让我满足。而深夜里独坐灯下,在泛黄的书页间看千年的兴衰变迁,与故友唱和几篇长短句,或是追随名家的思想探幽寻秘,这些看似简单平淡的东西,却唯有脚下深厚的土地能承载。
日复一日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了自己走出去是在寻找什么,自己的选择又将铺开怎样的人生道路。
这样多多少少的感受,恐怕是在essay的海洋里挣扎后最大的收获。至少,在成年之前,我相对清醒地知道了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体验“投行生活”
据说各大投资银行分析员的常规生活是每天休息5小时以下,每周工作7天且连续数月不断。若此话当真,那么很有幸,我在高三体验了一把“投行生活”。
首先必须声明,这样的日子绝非高三的常态。我被逼无奈加长工作时间,根本在于高三前的暑假里没能很好地利用时间,小视了写essay的困难和具体申请的繁琐,把大量的工作拖到高三来完成,因此必须承受这样一个悲惨的后果。
从十月中旬开始,为了用电脑查学校资料、写essay,我不得不每天往家跑。下午一放学或是等到英语晚自习下课,我便冲向车站,坐着空荡荡的公交车奔回家。十月的成都,天已经黑得很早了,每天回家,羊西线上都是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擦身而过,都是归巢的人们,但他们即将在家中消去一天的疲惫烦忧,而我的劳作却才开始。在摇晃的公交车上听着经书,幽眇的诵读声在耳边时断时续,伴着窗外的车流人流和车内的冷清空寂,甚是有些萧条的味道。
一到家就坐在电脑前开始跟essay较劲,时不时还要给招生委员会的官员们发封邮件,以求混个耳熟。查学校的“老底”时,常常会开十来个窗口,从Google; Princeton Review到Wiki Pedia,再到学校的网页,每个都拿来研究一番。当然,是否有必要做得如此之细还有待考证,但这样费工费力地写出来的why essay确实够情真意切、非同一般了。
除了写东西,回家的另一大任务即是填表格。现学现用英文版的软件,也着实难为了我一阵。填完了表还要一再地检查,核对每一个空格,虽然和我忽略细节的性格极度不符,也不得不如此这般地填完二十来套表格。
。 想看书来
两手抓的日子(3)
事无巨细都要干,加之我打字和英文阅读速度有限,便造成了每天不到凌晨一两点不能上床睡觉的后果。好在有初中时熬夜看小说、闲书练就的夜猫子功夫,夜深了也很难犯困。但第二天问题便冒了出来:和同学一样我早上六点半起床奔往学校赶早自习,在教室里迎接我的时常是堆满一桌的五花八门的卷子、作业,而张晨也时常会在这时提醒我这天要评讲的作业……于是,新的一天便不得不在慌忙的赶作业、背书、听课中度过,没有丝毫停下的可能。前后一共有近三个月的时间,每天睡不到五小时,极端条件下还有过多次两天只睡三小时的疯狂举动。
周末回家更是没有学习的可能,电脑前宝贵的时间完全用来写essay、填表格、跟招生委员会的人联系。不过,每周两集《柯南》动画片也是不能少的。高三的前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