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现在刘屈氂是唯一可能与刘据争夺长安城的人。而且刘屈氂偏爱刘据的弟弟、昌邑王刘髆,又和刘髆的舅舅、将军李广利结成了儿女亲家,和李广利一起暗地谋划扶立刘髆取代刘据的太子位置。只是他没有参与江充策划的巫蛊之祸。他对江充的表演心知肚明。仅仅是出于推翻刘据的共同目标,刘屈氂没有出来阻止江充主导的闹剧。江充突然被杀,刘屈氂一下子被推上了前台。刘据抢先发兵攻入丞相府,刘屈氂拔腿就逃,连丞相印绶都来不及拿。
刘屈氂逃出府邸后的表现令人费解。按说现在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刘屈氂正可以乘机以“平叛”为名剪除政敌。但刘丞相没有这么做,反而是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隐藏起来。刘屈氂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捉摸不透汉武帝的真实意思。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皇帝的家务事,官员是更难断,也不敢断。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屈氂是反对刘据,但是他还不敢公开与太子对阵,而希望通过施加影响来促成汉武帝废立太子。明知刘据公开造反,刘屈氂最好的处理方法也只能是找个地方先躲起来。
刘屈氂安全后,最重要的是试探汉武帝对此事的态度。于是他派遣丞相长史赶赴甘泉宫,将长安城的动乱报告汉武帝。
三
甘泉宫的刘彻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最早是逃回来的苏文哭诉了太子谋反的消息。汉武帝对自己的儿子还是了解的,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汉武帝说:“太子不会造反的。一定是江充等人把太子逼急了,太子才铤而走险的。来人,回长安宣召太子来甘泉宫问话。”汉武帝不愧为杰出的君主,阅尽了人情世故,做事毕竟稳重。在关键时刻,刘彻的决定无疑有助于整个事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汉武帝派出了使者去征召太子。执行命令的使者是个胆小鬼,徘徊在长安城周围,许久都不敢进去宣召太子。最后,使者干脆回报汉武帝说:“太子的确谋反,不但不应召,还想杀了下臣。臣是侥幸逃脱回来的。”刘彻不禁怀疑刘据是否真的造反了。
就在汉武帝犹豫不定的时候,刚好刘屈氂派遣的丞相长史来到了甘泉宫。丞相长史带来的消息是太子起兵谋反了,已经占领了包括丞相府和皇宫在内的大部分城市。汉武帝这才相信儿子的确是造反了。
大怒的刘彻喝问:“丞相现在在干什么?”
丞相长史回答说:“丞相正在对外封锁消息,不敢发兵。”
这句话火上浇油。刘彻更生气了:“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了,还有什么秘密可言?我看是丞相没有周公这样的匡扶国事之心。周公难道会不诛管、蔡这样的叛贼吗?”刘彻将儿子的行动定位为叛乱,亲手给丞相刘屈氂颁发了一道玺书。在书中,刘彻亲自筹划了对儿子刘据的镇压方案:“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汉书》为我们记录下的这个计划主要有三条措施:对叛军开出赏格,杀贼有赏;用牛车等物品构筑障碍,尽量避免短兵相接,防止扩大伤亡;紧闭城门,防止叛乱者逃出长安。为了加大胜算,刘彻拖着病体,从甘泉宫移驾前往城西临近长安的建章宫,以便就近指挥。
短短的几句话,政治手段高低立即显现。汉武帝刘彻不愧为是政治高手。
四
长安城里乱哄哄的,平静不下来。这场动乱变成了对长安控制权的争夺战。
太子刘据发兵后,宣传汉武帝已经在甘泉宫病重,太子恐怕宫廷有变,防止奸臣作乱而主动起兵。作为国家储君,按照刘据的宣传,他的行为是完全正当的。一说报国锄奸,谁不支持啊?刘据也一度组织起了可观的武装力量。刘据派遣使者赦免长安城中的囚犯和刑徒,用武库的兵器武装起来,分别由太子少傅石德、太子宾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