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
玉中自有痴儿女,宝物岂能再蒙尘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定内藏美玉,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匠鉴定此玉,玉匠说:“这是石头。”楚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脚。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卞和跛著脚再次去献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怀著一线希望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来,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天下被砍双脚的人这么多,惟有你哭得这么伤心,为什么?”卞和说“我不为失去双脚而哭,而是为珍宝被人看作石头。”文王请来能工巧匠,琢石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救国难义不容辞,七日泣血在秦庭
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汀�暗暮笠帷4巳似沸懈呱校�匦乓澹��臀樽玉闶呛门笥眩�蹦晡樽玉阋蚋冈獠鞅缓Χ�鎏又廖夤��⒂诔�淹跏�迥辏ü���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这种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古之大贤有子骞,单衣顺亲后世颂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子骞年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做里作为他的过冬寒衣,为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制以棉絮。一日出行,子骞寒冷不禁,而弟弟没有瑟瑟发抖之意,父大怒,斥其懒惰畏寒,气极鞭打与他,寒衣破损,芦花四处飞溅,又查其弟皆为棉絮,其父羞愧愤怒,想要休妻,子骞跪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