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3/5页)
进门厅,登上他与安娜重新见面的楼梯,闯入更衣室。人去室空,只有那个棕色发套扔在化妆桌上,迈克急忙打开旁边的房门寻找,楼下传来联欢会的欢笑声。突然,一阵汽车发动机声响起,迈克奔至窗前,朝下望去,一辆奔驰轿车已驶出花园大门。那正是安娜的汽车。迈克失控地高声喊道:“安娜——”
()
作品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也是世界电影20世纪最美、最精致,也最大气的经典,无论剧作、叙事、结构、影像、表演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电影教学的经典教材。
影片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1969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此前,很多著名的电影家都相中了这部小说,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付诸拍摄,因为改编的难度太大了。原著穿插了一些用现代哲学观点对故事进行解说的旁白,目的是帮助读者以现代观点看待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和心理行为,试图把19世纪的道德标准和现代爱情的自由解放做出比较。作为小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作为电影可就犯了大忌,因为电影不是说的,谁会买了票去影院听“录音剪辑”?许多人为此望而却步。但是最后还是有一位不怕死的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改编这部小说,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自由电影”的创始人之一卡洛尔·赖斯。他和编剧平特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增加一段和19世纪爱情故事同样真实具体的现代爱情故事代替小说的解说词,在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两个恋人如痴如醉的情爱关系后,马上转而表现扮演这两个恋人的现代电影演员之间的私通,这种“套层结构”,也就是“戏中戏”,使人们对两个时代的恋情可以立即做出对比,从而自然得出现代的结论,既充分发挥了视觉艺术的特性又保持了原作的论说色彩,这是电影编剧史的一个重要范例。
原作小说有两个结尾,一个是查尔斯宽恕了莎拉对他的伤害;另一个是他离开了,因为他不能接受这个女人的独立人格,也不接受她的同居但不结婚的观念。平特在剧本改编时很巧妙地将两个结尾都用上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里,他采用了第一个结尾,而在现代故事的部分,他采用了第二个结尾,将两个时代女性的自主意识进行鲜明对比,相得益彰,既让电影更有戏剧性,又凸显了创作者应有的现代意识。
而卡洛尔·赖斯又以大师级的视觉语言将这个故事叙述得经典、大气、臻于美的极致。
影片的剪辑极其精致。随着一声“开始!”影片以一个传统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镜头开始全片的诉说,一个一袭黑衣的青年女子走向波涛汹涌的海边,眺望海峡那边。而后摄影机往后拉开,出现现在时的拍摄现场,观众看见男女两位主角的饰演者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杰瑞米·艾恩斯正和摄制人员谈话——第一个镜头就涵盖了历史与现实的两极对比。
影片现在时与过去时的转场与衔接也精致、大气,情绪点极其准确,又处处体现出两种时代精神的对比。例如:影片表现了莎拉在森林与查尔斯邂逅时的欲言又止后,直接切换到阳光明媚的现代海滩,两个演员——迈克和安娜一身鲜亮躺在沙滩上谈情。维多利亚时代女子的神秘和情感压抑与现代女演员在情感上的自主性立即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查尔斯和莎拉在牛栏的一时忘情被仆人撞破,莎拉推开牛栏的门走出,而后影片切到现在时女演员安娜打开现场的化妆车门来到男主角迈克身边,两个时空、两种情绪的转换完全不用技巧,直接切换,造成一种对比,视觉和心理张力极强。这种无技巧剪接如今在现代电影中已经司空见惯,许多中国电影家也早已应用纯熟,然而审美效应却总是不如人家,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往往注意了外国电影无技巧剪接造成的外在节奏的明快,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外国同行在内在节奏、内在情绪上的精到感觉和把握,不讲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