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5页)
内在节奏的剪接无论多么热闹,多么眼花缭乱,都是虚张声势。
影片的画面造型非常考究。把社会环境形象化,把自然景Se情绪化,用视觉上的冲击强化电影的主题。比如在一开始,抑郁的莎拉总是穿着深色的衣服,还常常孤独地站在灰蒙蒙的海边或者幽暗的树林里,她的周围总是波涛汹涌、狂风怒号,这很符合她的社会最低层阶级的身份和心境。而作为对立面的大家闺秀欧内斯蒂娜,却总是以阳光和色泽鲜艳的衣服作为陪衬。到了故事最后,莎拉终于在社会上自立,她所处的环境和她的衣服也鲜亮起来,她也开始和查尔斯泛舟于平静的水面。
看过《法国中尉的女人》你才会懂得什么叫电影,什么叫拍电影。影片完全在小说描绘的地点——百余年前的英国莱姆镇拍摄。剧组对小镇进行了全面改造,重铺了橡皮鹅卵石子路。那片蜿蜒在多赛特海滨的狭长而茂密的森林阶地1000年无变化,剧组为了穿过丛林到阶地,另开了一条小路,每天拍片人员都要把器材小心翼翼地由小路运到现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对卡洛尔·赖斯的挑战和考验。
卡洛尔·赖斯生于捷克,父母死于纳粹大屠杀,1938年基督教友把他由捷克解救出来。战后,他成为影评家。1954年开始拍摄纪实片,1959年完成第一部故事片《星期六夜晚和星期天早上》获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他的作品还有《黑夜必将来临》、《谁能让雨停住》等等。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电影复兴运动的开创者之一。
说到《法国中尉的女人》就不能回避影片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初,平特完成改编后,卡洛尔曾多方寻找理想的演员,终于在几百人中选定曾主演《猎鹿者》、《克莱默夫妇》的美国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恩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同时塑造两个形象——维多利亚时代的神秘女子莎拉和现代演员安娜。为了演好角色,梅丽尔·斯特里普特地聘请了一位英国老师教她说英国家庭教师式英语,并经常朗读英国19世纪经典作家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对她的英国腔大为赞赏:“她的口音不属于英国任何地区,这更加强了她那‘不知来自何处的女人’的神秘感。”卡洛尔也对她的表演赞叹不已:“她有一种难得的气质和突出的大胆精神,敢于突破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光彩和她的对手杰瑞米·艾恩斯的杰出也密不可分,那是真正的强强组合。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文化反思电影”的一部经典,英美报刊甚至称它为“战后几十年来最有英国特点的影片”。“文化反思电影”是英国电影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文化反思”就是用现代的观点对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文化反思电影”诞生了一批世界电影史的经典作品,比如《甘地》、《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等。
维多利亚时代的普通女子为了女性的自尊,竟然宁可担着不贞的罪名保守一个谎言;现代女演员拍戏时和男主角有婚外情,戏结束了,她也主动终结了这段露水之情,“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连天边的一抹云彩都不想带……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个以绅士传统著称的古老民族面对现代挑战做出的文化的反思、人的反思,当然也是电影的反思。他们抛弃了沉重,以鲜活的生命寻求着新的自我定位。
卡洛尔·赖斯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维多利亚时代女子的神秘和情感压抑与现代女性情感的自主性的鲜明对比。
2。确立了文学名著改编的重要范例。
3。巧妙的结构和精致的剪辑形成的鲜明对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