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5页)
赵凤年“嘿”地一乐,被他这股犟劲给逗笑了。其实,他是知道那种被叫作“龙”的东西,只不过是老早以前人们凭着想象杜撰出来的罢了。他已经听他二弟凤章给他讲过,说有一本叫《本草纲目》的书上就说了,这龙是驼头、兔眼、蛇项、鹿角、牛耳、虎掌、鹰爪、蜃腹、鲤鳞,是这九种动物的混合体。至于人们为什么把刨出来的这些能止血入药的似骨非骨、似石非石的东西叫做龙骨、龙角、龙牙,他也还真是搞不清。看来,还是得等他家凤章回来问问才能明白的。
事实上,这一具所谓的“龙角”,极像一对象牙,只不过,它的个头无论从长短,还是从粗细来说,都是要比现代的象牙要大若干倍的。只可惜,王宝龙和赵凤年却是根本没见过,甚至也没听说过“象”这种长着一根长鼻子和两只大弯牙的庞然大物的。还是赵凤年想的对,要是赵凤章在跟前,就一定会把它跟大象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至少他是知道古时候还有过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的。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半个世纪之后,这对大龙骨之中的一只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辗转走进漳源县古椎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大展厅内,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经古生物科学家们对其进行碳14测定,它的“年龄”为380万年,重量313?郾4公斤,长3?郾26米,齿根周长78厘米,准确的名称是“剑齿象门齿”化石。
三
太阳行将落山,远出觅食的山鹊已经“吱吱喳喳”地叫着开始回窝,飘忽不定的山风渐渐变得安静下来了。
赵凤年和王宝龙面对眼前的庞然大物,又有了新的难题——这具龙骨太重了,两人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把它弄回去。刚才,他们想把它�得竖起来,可使上吃奶的力气了,却也只是挪了个窝。看来,别说是一个人扛,就是两个人抬也休想抬得动它。
赵凤年拍拍手上的泥土,只好另想办法:“宝龙哥,咱们别白费这愣力了,我在这守着,你赶快到张村叫老三来吧。估计这会儿羊也该回圈了。”
王宝龙一拍脑门:“嘿,我怎把咱蛮牛给忘了。好,你等着,我马上去叫他。”言罢,拔腿就走,却又被赵凤年给喊住了:“记住,不要声张,见了谁也不要说,悄悄地把他喊出来就行了。”
王宝龙一怔,但立即就明白了:“知道,我是不会对外人说的。”
按老龙岭一带的风俗,挖见宝物,是有“见面分一半”的讲究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现场的人,只要是看见的人,不管你出没出力,人人都有一份。你若不给,别人不依不说,还得担个贪财背德的赖名声。
张村就在老龙岭下,要从岭上的老龙圪塔直接下去,得有四五里的坡路,但从这老龙沟顺沟出去,也就是里把地的路程。
时间不长王宝龙已来到了张家楼院外头。
大龙骨 第四章(1)
一
说起赵凤堂的神力,其实还有一个很奇特的故事的。
赵凤堂十三岁那年的伏天,跟他爹到老龙圪塔背后,去犁刚刚割了小麦的亩半麦茬地。赵磨锁老汉拿着大镢刨砍地边上新长的杨桃和榆树菝子,他则赶着牛扶犁耕地。
穷苦人家的日子是最能磨练人的。那时候,赵凤堂的个头也就是刚刚比犁杖高出一头,可耕起地来,“嘚嘚来来”头头是道,完全是农事行里老把式的样子。
牛是一种慢性子牲口,什么时候也是副不急不躁的样子,再加上他家的这头牛已年老体衰,举步维艰,所以,耕起地来自然就更是慢慢腾腾的。而且,赵磨锁老汉又心疼牲口,牛走得再慢,也不让儿子打一鞭子,眼看快晌午了,太阳是越晒越毒,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可一圪塔地才刚刚转完行头。赵凤堂倒算不上是个急脾气,可毕竟还是个半大孩子,到这份儿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