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5页)

篮球、足球、排球、高尔夫、游泳、田径等绝大多数的体育比赛)冠军头衔,并培养出了比尔·沃顿和卢·阿尔辛多这样的篮球巨星(后者更具知名度的名字是卡利姆·阿布杜尔·贾巴尔)。马健也没有看过一场NCAA的比赛,可他还是认为:“这对我是个很大的机会。”

不过,哈里克和他的同事们来中国的目的是寻找巨人球员。国家队有两名球员身高2米13,还有两个超过2米08,哈里克的目光似乎被他们吸引住了。中国队的老教练蒋兴权,看上去对美国人的出现并不怎么高兴,于是安排队员慢慢地跑了几个战术,他并不想让美国人看到什么。马健的队友也觉得没有理由打得那么拼命。中国的专业篮球选手连国内的大学都没有进过,他们怎么可能会到美国去上大学呢?

第五章 NBA之梦(6)

训练中途,哈里克走上前询问球员们能不能试着来几次一对一,这种个人之间的比赛与中国传统的篮球理念是相背的。其他中国选手都觉得有点为难,但是马健发现了自己的机会。“我鼓足勇气站了出来,”他回忆道,“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大个子身上,但是不管在外线还是内线我都从他们身上取了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

训练结束后,哈里克跑过去和马健交谈起来。“我听懂的唯一一个词就是‘美国’,”马健说,“我那时还不会说英语,但是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想让我去美国打球。”一个月后,马健收到了一份来自UCLA的入学申请。哈里克向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份全额奖学金。马健的教练强烈反对他去美国打球。他们说,不管是国家队还是省队都需要他为球队出场。毕竟是国家培养了马健:他训练免费,有免费的房间和膳食,现在每月的收入是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他怎么可以认为个人理想比国家事业还要重要?而且无论如何,国家有规定,中国球员在满二十八岁前是不能出国打球的。换句话说,马健必须为国家效力,直到他的年龄符合条件,只是那时他已经超过了上大学的年龄。

但是马健决心很大,他写了一封正式的信,表明了自己的打算,包括承诺他会重归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其他重要的国际比赛。这封信在各个层面的领导那里跑了个遍:从国家队,到国家队训练中心,分管“大球”的部门,省体委,再到国家体委。信退回来的时候,上面已经盖了数不清的印章,每一个都是同样的三个字:不同意。

马健在国家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球员,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不禁觉得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天分。球队每天训练六到八个小时,总是重复同样的内容。有时候,教练甚至会在周日,他们原来的休息日安排双倍的训练课。没有什么人会对此表示不满,但马健感到了一种挫折感。

“教练,为什么在周日还要训练?”他问道,“我们都感觉有些疲劳了,需要一天调整。”教练对这个明星后卫的大胆行为非常吃惊,还没有一个球员被允许能质疑教练的决定。“我们今天一定要训练!”教练回答,“你觉得如果领导下来看到我们周日还在训练,他会怎么想?他会看到我们一周七天都在训练!那么,即使球队输了,那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艰苦训练了,就不会有人怪我们没有努力。”

“他只关心保住自己的面子,”马健后来说,“真正的结果并不重要。告诉我,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你怎么能进步?”

在北京一些外国朋友的帮助下,马健开始自己筹划出国打球的事宜。1991年,在国家队到菲律宾和当地全明星队打比赛的时候,他在第一天谎称自己背部有伤——然后第二天一早偷偷地接受了他申请进入UCLA所必需的入学评估测试。“我的脑子一片混乱,”马健说,“我不认识英文,于是就随便挑选答案。我想数学做得还不错。”

当马健中午回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