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5页)
酒店时,球队的领导正在大堂等着他。
“你去哪儿了?”球队最高领导杨伯镛问。
“我只是去找了个医生检查了一下背伤。”
“为什么不去找队医?”
“因为我想找个专家。”
此后一年,国家队曾四次到国外比赛,每一次,队里最好的年轻选手都被神秘地留下了。马健说:“大概是怕我就此不告而别吧。”
然而,马健还是等到了出国打球的机会。他的一个亲戚——那个亲戚的职位要比国家体委的官员还要高——负责检查和审批人们的出国申请。1992年6月,马健得到了自己的个人护照,此后不久就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给出的学生签证(他的专业是中文)。主管篮球的官员们非常不高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马健只打了几分钟,其余时间一直坐在板凳上——但已经无法阻止马健了。最后,他在1992年秋天来到了美国,那离他在北京的球馆第一次遇到哈里克,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
第五章 NBA之梦(7)
可是马健在UCLA的奖学金很快出了问题。他的SAT分数(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美国的学术能力测验)非常糟糕——他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大学不能接受他。决心不以失败者身份回国的马健,来到犹他州的山谷州立专科学校,在那里他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作为一个活跃的小前锋在一场比赛里取得了18分。一次比赛时,当他的教练恳求说,“传一下,传一下。”马健的回应却是一个25英尺(米)外的远投,然后看着教练耸了耸肩。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中国教练关注过他的天才,但在这里他展现了一切。第一次听说马健名字的时候,里克·马耶鲁斯,犹他大学著名的教练还以为听到的是一种中国外卖。他很快明白这是不同的,并且在1993年秋天邀请马健进入了犹他大学,使他成为第一个(到现在仍是唯一一个)曾经打过NCAA一级篮球联赛的中国球员。这个二十四岁的大三学生,很难去适应课程、语言,还有在更衣室里的种族偏见(那里不是黑人就是白人,哪里来了这么一个中国人)。但是在球场上,他就像回到了家里。马健成功地在犹他校队成为先发前锋,在1993—1994赛季每场比赛取得分和个篮板。“我很喜欢他,其他球员也是,”马耶鲁斯热情地表示,“他们看到他克服了几乎不可能克服的障碍,并且觉得自己帮助他获得了成功。”
马健大四的时候,他的出场时间被减少了。一是因为他的伤,还有更具天赋的球员进入了球队(包括后来的NBA明星球员凯斯·范·霍恩,1997年榜眼秀),还有就是因为他的顽固。一场比赛里,马健在半场结束前投了一个远投,而不是让时间消耗完,这让马耶鲁斯火冒三丈。“滚回中国去!”马健记得他这样大喊。
不过,马健对每个听他讲话的人都清楚地表示,自己来到美国,脑子里只有一个任务。“我想成为第一个在NBA打球的亚洲人。”他说。而许多NBA球队都听到了。1995年菲尼克斯太阳队邀请他参加NBA夏季联赛——那是新秀和有潜力的选手证明自己的舞台——后来洛杉矶快艇队也邀请他参加他们在10月进行的季前训练营。
每一次NBA的训练,马健都会把它当成那场在北京,在哈里克面前进行的一对一的决定他命运的比赛。他防守的脚步或许有点慢,但是快艇队的主教练比尔·菲奇很喜欢他抢篮板的能力,还有在外线的远投——球队的决策人员还憧憬着靠他来吸引亚裔的美国球迷到球馆看球。马健通过了好几轮的筛选,和球队一起到各地打季前赛。但是在球队决定最后名单的那天,菲奇决定让马健离队。他是最后一个被淘汰的。
一年后马健再次回到快艇队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