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页)

亡者的姓名、享

年、生前身份等,同时也昭示了主丧人家的门户地址。假使年岁不足享寿(60

岁)的,其死后不得用岁纸。岁纸的条数越多,说明亡者的年龄越大。按当

地方言,“岁纸”读作“xùzǐ”,即“岁纸”谐音词“续子”,以象征招魂,

繁衍子孙。由此,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抱岁纸的习俗,人们将抢到的岁纸用

红纸扎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别在腰间,或佩戴于身;甚至

还为满月婴儿做“满毛圈圈”(将岁纸卷成条状缝在孩子佩戴的“长命锁”

的颈圈上),以期婴儿能够长命百岁。在晋中祁县一带,丧葬岁纸又另有特

色,要用整张粗麻白纸剪条,每一条为一岁,死者寿终为多少岁就剪多少条,

然后再多剪两条以祭天地万灵。这些岁纸要扎成幡状,出殡日,与其它纸扎

一同拿到坟地焚烧①。

在广东,办丧事要用纸、竹等扎成各种物具,像纸屋、纸轿、纸人、纸

牛、纸马等等,统称“冥器”。在这些冥器当中,纸屋占据了重要的不可或

缺的位置。纸屋制做得十分讲究,包括墙院窗户、楼台厅堂、书斋、花圃,

桌椅几案等,有的甚至还包括金银仓库和箱笼橱柜等,其中贮藏着金银纸绽

和经牒。在清代风俗画中就有此类绘画。清光绪年间,上海点石斋发行的《吴

友如画室》中有一幅《冥宅宏开》图。这张画上的纸屋再现的是一座高一丈

四五尺,宽四五丈的纸屋,门前挂有“奉政第”匾额,左右分门房、茶房,

中有大堂、边堂、卧室,室内挂灯结彩,陈设十分华丽,应有尽有,还有如

同真人般的纸人身着真衣,侍立两旁。这纸扎屋或其它纸扎物具要先放在灵

前祭奠,待死者下殓后用火焚烧,以象征死者到了阴间仍然能享受阳世的生

①参见杨文龙、王岩《纸——晋中的一种丧葬纸扎》,载《民俗》1989年第5期。

活。

清代,四川巴渝地区、陕西华县等地流行一种丧葬习俗,名为“路引”。

“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

王小鬼的阻拦。“路引”是一张木刻印纸,上印有籍贯、姓名、年龄、出生、

住址等等,要由治丧人将死者的情况一一填写清楚,纸上印有这样一段话:

“尊奉佛法僧三宝,愿我佛大慈大悲,兹因大限已到,持此路引前往丰都阎

罗天子殿前报到。伏愿怜悯,大施慈悲,度信士××极乐世界,不胜哀祷之

至!”“路引”上面还盖有3个大印,一个是“阴天子印”,一个是“城隍

印”,一个是地方衙署印。当人死,其家人在烧了“例头钱纸”之后,便把

“路引”填写好,然后焚烧掉,以示死者顺利通过阎王殿。四川丰都为鬼城,

是十殿阎王所在地,因此,该地出售的“路引”价格最贵。人们逢到此地总

要多买几张,以送亲朋好友之长辈。

清末宗月锄的《寓崇杂记》中谈及上海烧楼库丧葬习俗时指出:“架芦

作屋,招亡者之魂以居之,名曰‘库’,……。”这句话一语道破用纸做成

的纸屋、楼库、纸扎等物具完全是为了招亡者之魂,并借火之烟,使亡者之

魂升天,或转世。它不仅保留着火崇拜信仰习俗的遗痕,而且也反映了**

传统孝道和对繁衍子嗣的刻意追求。

(四)清代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