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5页)
上华丽的房子。
这些新居民大多在那个城里务工,或者在自家门前开个铺子什么的。木匠篾匠鞋匠铁匠等先前在乡下就靠手艺吃饭的更加方便些,他们依然靠手艺吃饭,在家里拉开场子火火热热地干了起来。手艺饭吃得比先前还要滋润。
但是,何小康与手艺不沾边儿,也没丁点儿手艺。何小康在村里是个农民,中国标本式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何小康是从桃花坳搬进那个城里的。他在桃花坳除种有几亩地外,还有一大片桃园,桃园的桃子年年丰收。
十几个年头过去,他何小康一家成为坳子里的殷实人家。如果硬要说何小康有门手艺,他的手艺就是栽种桃树。
桃花坳里,就他何小康一家栽的桃树结出的桃子又大又甜又脆口。城里收购桃子的汽车开进桃花坳,商贩们首选的桃园就是何小康的桃园。坳子里也就他何小康独家够得上条件,具备资格,搬进了那个城里。搬进那个城里的何小康一下子没了田地,没了庄稼,没了桃园。
何小康在坳子里是个农民,如今搬到那个城里依旧还是个农民。只是手头上的活计变了,不再种地收庄稼了,不再种桃园收桃子了。
眼下,何小康家就他和婆娘俩过。
按理说,何小康和婆娘现在完全可以不做其他劳力活计。家门前就是大街,西通沙市,东接岳阳,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如织,在家门口摆个水果摊儿熟食杂货烟柜之类就完全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了。这也是当初决策者的初衷。
“小康街”的人家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家,县里将他们请来,是想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宽松更适宜他们发展的空间与环境,让他们集中经营这条新街。何小康闲不住。何小康不想就此清闲下来。何况,他还有任务没完成,儿子还没成家。
何小康想,等儿子过了喜会成了家,他和婆娘就不必再费多大神谋生活。何小康同他的婆娘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去附近租块地种蔬菜。附近有个蔬菜组,门路大的已不屑于困在地里种蔬菜,做大生意去了。
蔬菜组就有了一些空余地。何小康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过,有不少乡下人进那个城里租地种植蔬菜,比呆在家里枯种几亩水稻强些,日子过得有板有眼。刚搬进那个城里时,何小康也曾听说过此等事儿。
事情办得很顺利,比他们起初所想象的简单。
他们很快就在离“小康街”较近的一个居委会的一户人家租得一块地。那户人家住一位老大娘,老头儿去世没多久。
同何小康一样,老大娘也是一儿一女,儿女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老大娘家的一块地差不多闲置着,地里就老大娘种几垅够自己吃的蔬菜。老大娘没要何小康的租金。老大娘说,只要不荒芜那块菜畦就够了。搬进那个城里的何小康和婆娘就成了菜农。他们选择种植蔬菜,决心不输给“小康街”的人家。
小康路上的往事②
他们是九月初搬进那个城里的,正好赶上播种冬季蔬菜。正式成为菜农之前,何小康想当一段时间的菜贩。菜贩与菜农不同。菜贩出售的是别人生产的菜,而菜农出售的是自个儿生产的菜。
何小康性子急,想做成的事向来都是说干就干。他们利用那辆在桃花坳运输过桃子的板车,开始从郊外大蔬菜队贩来小菜,再拉到离“小康街”最近的青龙嘴菜市去卖。何小康和婆娘进行了大致分工。何小康负责进,婆娘负责售。遇上落雨天,何小康会帮着婆娘将一板车蔬菜拉到菜市去。
那个城里的路不像桃花坳的路。那个城里的路叫马路,铺着厚厚的水泥、柏油,结实,平坦,光溜。而桃花坳的路是横七竖八的岗坡子路,“下雨一团糟、晴天一张刀”。坳子里的人拉一板车桃子出坳子时,男人总会拉得浑身汗涔涔,跟在后面帮衬的女人也会累得大汗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