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4/4页)

平气和的话呢:“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我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有药。……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从此张廷众在读者的心目中几乎成了戗害亲生女儿的恶魔,即使他最终没有成为凶手,也并不是因为他迷途知返、人性复苏,而是张爱玲命不该绝。虽然张廷众正是由于害怕女儿一旦病死、他将背负恶父之名才为她打针的,虽然他这样做是出于私心,但毕竟做过这件事,并因此挽救了她的生命——尽管说这生命如果毁灭了,责任也全在他。

苏青恨父亲之所以恨得长久,是因为她注意到父母行为与家庭环境对子女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并且深受其害:“……从此男孩大起来对家庭就失去兴趣,女孩大起来简直不肯相信男人了。他们及她们的将来结婚幸福从此就有了黑影。”她是希望父亲为其后遗问题负责的。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倒不如苏青的意识现代,也就没有了苏青的怨恨,而只有缺憾,并逐渐凝成情结。于是在不觉中,“寻找父亲”,演绎成她人生的课题,不时流露在她的小说乃至日常生活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母亲(1)

黄逸梵的母爱不失理性,注定了张爱玲不会是感性的人——鲍竹青对丈夫的妥协,也许是苏青决心做娜拉的原因——吴*教给儿子最寻常的做人道理,胡兰成却觉得受用一生

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苏青的母亲叫鲍竹青,胡兰成的母亲叫吴*。

论出身,黄逸梵最显赫——是军门{1}的千金,鲍竹青是山村一位不第秀才的爱女,吴*则是普通农人家的女儿。论学历,黄逸梵最高,在国外读过书,鲍竹青进过师范,吴*识不识字还是个问题。论婚姻,却是吴*夫妻最恩爱,黄逸梵最不幸: 她到国外去,喝洋墨水却不是目的,尽管她是个“学校迷”——夫妻反目才是原因。不幸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似的,与黄逸梵一样,鲍竹青的丈夫在外也有女人。但冯松雨的荒唐程度似乎略轻一些,不比张廷众过分到那种地步,而且天不假年,去世很早。

现代教育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的肌肤之亲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小时候,胡兰成是常被母亲抱一抱的。晚饭后,吴*洗完了饭碗菜盘,会抱着小儿看月亮,教他念儿歌;苏青虽然自小是被外婆姨婆抱大的,与常年不在身边的母亲的亲密度要略差一些,但也有过夜半被搂着她的母亲为心野的父亲而流下的伤心泪打醒的经历;而在张爱玲自绘的少小生活图画里,似乎从未出现她被母亲抱过的情景,我们所熟视的经典画面是,每天早上女佣把她抱到母亲的铜床上去,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母亲不知所云地背唐诗。

张爱玲与苏青在低幼年龄,都经历了生母的缺失阶段,但给两个小孩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张爱玲来说,“一力抬举”她的不仅给她带来好吃好穿的快乐、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姨奶奶——老八(姨奶奶当过*,人称“老八”),替代了要跟女儿“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的母亲。这种外人亲热与生母冷淡的错位,把张爱玲单纯而稚嫩的脑筋搅糊涂了,所以当老八要张爱玲在她与母亲之间选一个“最喜欢”时,她就选了姨奶奶了。

填补苏青生母空缺的是她的外婆,自非老八之流可比。只是母亲的母亲的爱较之真正的母爱,总是更软糯。益处是小孩的天性易得以充分生长,坏处是常常被惯坏了。但其影响也仅止于此。对于小孩来说如奶水一般重要的爱,过犹不及,所以苏青的心理终究不失健康。

显然三人中张爱玲最缺母爱,所以也只有她小时候脾气最坏,抓得何干满脸血痕;苏青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