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5页)
事正酣,郭子仪满脑子都是如何大破叛军、收复两京,又那里有精力去关心素不相识的李白。
(实话实说,李白的粉丝可别砸我。)
这个故事的产生,不过是因为李白与郭子仪都是名人,大家希望两位名人之间能产生一段传奇的故事,这种八卦的爱好,如欧阳修之高人也不能免俗啊。
把郭子仪和李白两人放在一齐,又是大诗人慧眼识英雄,后来又是大将军舍官救文豪,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君不见,如今的电视剧明明要演杨贵妃,偏要把李白拉来贵妃娘娘搞一段恋爱,尤其不堪的是让我所崇仰的李太白搞成整天向一名*要银子讨生活,“诗仙”成了吃软饭的,真真是气死我也。 。 想看书来
第十三章 胸怀经世济民之志
“莫道小小少年狂,早有英名题金榜。”
20岁左右的郭子仪没能和李白发生一段传奇故事,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考中了武举。
在唐两书中,郭子仪的童年和少年没有介绍,简单到未置一词。倒是在颜真卿为郭敬之所撰的《郭公庙碑铭》中,对郭子仪的少年进行了简单的点评,不过既然是写碑铭,当然是净捡好听的说,无用的吹捧之词居多。给人感觉就像现在听高人作的报告,听时感觉热血沸腾、心有戚戚然,但等平静下来回思一下,也知刚才所言都是些鼓动口号,实则没有真实内容。
郭子仪少年就仪表出众,长大后更是身材伟岸、英气勃勃,是当地有名的美男子(少而美秀,长而瑰伟)。为人也是品性优良,质朴正直,孝顺父母,宽以待人(姿性质直,天然孝悌,宽仁无比)。
作为一名未来的将军,郭子仪爱好武艺,无论是骑马还是射箭,都十分出色(骑射绝伦)。
在唐代,尚武任侠之风极盛开,所以才有诗人李白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吕岩的“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李贺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等以剑为主题的诗句。更有人把唐传奇作为现代武侠小说的鼻祖。
当时还不存在现在的一些武学流派,没有什么罗汉拳、武当腿,更不可能有什么双截棍、太极功,唐传奇中红线、聂隐娘的绝世武功当然都是想像出来的。剑术虽然已经开始流行,但还是以表演为主。分辨武功的地方,唯有生死相搏的战场。
当时常说的武功,往往是指骑射本领。太宗时,就曾对士兵言“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武则天时期设立的武举,也是以射箭、马术为主。
在冷兵器时代,当时军队中精锐兵士就是骑兵,最锐利的武器就是弓箭,所以骑马射箭非常重要,甚至把他列入“六艺”当中。《周礼&;#8226;保氏》中曾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颜真卿说郭子仪“骑射绝伦”,就相当于说他武功高强、没有敌手。
长得出众、德艺双馨的一个人,当然是名声远扬(“所莅以清白见称”)。
郭子仪素有大志,“居常以经济自命”。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从小就想当个今天预测楼市价格下降、明天预测油价又得涨的经济学家,这里的经济是指“经世济民”之意。当初李渊给二儿子起名,李世民中的“世民”,就和此处的“经济”同义。
认为自己有“经世济民”之才,呵呵,口气不小啊。
“少年有大志,意气贯平生。”口气真的大了吗?
日后的郭子仪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何止是经世济民,简单是力擎苍天,风云为之变色、天下为之安定,以一已之力改变了大唐的历史轨迹。
想诸如我辈少时也曾有过长大后指点江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