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5页)
唐军的行为,十分得民心,河北地区的拥军情绪高涨,自然有人主动参军,比抢俘虏强多了。
李光弼趁热打铁,再去攻打博陵。这次没有郭子仪的参与,李光弼兵力不足,打了十天,博陵城没有可被攻下的迹象,加上自身粮食不足,只好退兵。
赵郡的地理位置没有常山重要,并且对唐军来说,常山靠近井陉,进可攻、退可守。于是郭、李二人带兵退回常山。
常山丢失的危害,史思明当然深知。史思明生性坚韧,虽然战败,但越挫越勇,时刻不忘收复失地。(也正是他这种临危不惧的品质,后来才能以寡敌众,一己之力打败十节度的联军,成就自己最辉煌的胜利。)
唐军撤兵之时,史思明又跳了出来,收拾残兵尾随而上,一旦唐军防守懈怠,立即趁机而上。史思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把牛皮糖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唐军不敢大意,郭子仪仗着人多,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史思明这位战术大师,只能黯然退兵。
面对退去的叛军,郭子仪并不是长出一口气,放下心来。而是借叛军退走之势,乘机出击,一路追了过去,在沙河县又狠狠痛击了败叛军一次。经此一役,常山一带的叛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得知常山失守,把自己从洛阳返回范阳的路给截死了,正在歌舞狂欢的安禄山也大惊失色。派蔡希德率领步、骑兵二万人从洛阳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几乎占了叛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可见安禄山对常山的重视。
在这五万兵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又占了约五分之一。
“同罗”是一个铁勒人部落的名称,在突厥语中有豹的意思,该部落的战士长年驰骋于草原之上,骑*绝,同罗兵是安禄山麾下有名的强力兵种。
“曳落河”看起来像是个地名,其实不然,这是突厥语“壮士”的意思。是安禄山多年征战中,招降的同罗、奚、契丹族勇士,共八千余人。《安禄山事迹》中说,曳落河八千人,都是安禄山的“假子”,也就是干儿子。
“八千个儿子”!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唐朝时,崇老庄,对“三纲五常”不太推崇,所以认许多干儿子的事儿也不是不可能,代宗时期,李希烈就有一千多个养子。
史思明在困境时都不弃不舍,现在得到强援,更是憋着一股气要找郭子仪把面子找回来。郭子仪屯兵恒阳,史思明则带兵追至。
郭子仪见敌军锋芒正盛,并没有急于出战,但心中已有破敌良方。
唐军挖深沟、筑高垒,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城就唐军就在城内固守,叛军攻城不下撤兵时,唐军就出城追击;叛军不攻城时,唐军白天就出来溜溜,以显示兵强马壮,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
郭子仪虽然没学过《毛选》,但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追我退”这十六字方针应用的出神入化。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二章 屡战屡胜(3)
在经过几天的扰敌战术之后,叛军战不能战、歇不能歇,由来势汹汹变得苦不堪言。郭子仪见时机已到,与李光弼议道:“贼倦矣,可以出战。”
唐军已经休息多日,号令声下后如猛虎下山,叛军则士气低迷,战未开始已然分出胜负。两军战于嘉山,叛军大败(嘉山是地名,位于恒阳县内)。
由于郭子仪采用战术得当,获得大胜,叛军五万余人马,被杀四万多人,被俘一千多人(看来曳落河也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比之岳武穆五百可破十万的“背嵬军”差得不可以里计。)。
叛军主将史思明被打下马来,发髻散乱,来不及再上马,光着脚丫子逃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