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文献

陈子善编:《回忆台静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郑学稼(1)

和蒋介石当面顶牛的传记作家

郑学稼一生著译出版了近七十部书,其中最为畅销的是《鲁迅正传》。它脱稿于1941年2月16日重庆黄桷镇附近的村庄井潭。那时,他在北碚夜以继日地在菜油灯下写作。限于战时的环境,他未能找到全部的鲁迅著作来读。即使这样,这本《鲁迅正传》于1942年3月1日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后,在江西、广东还出现了盗版本。1953年1月由黄震遐任总编辑的香港亚洲出版社重版,以后又有台北盗版本在书市出现。

郑学稼生于1906年,福建长乐县人。1929年冬东南大学农学院毕业,曾出版畜牧书籍六种。1933年赴日本研究日本史。1935年至1943年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44年任国防部外事局上校专员。194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赴台后历任台湾大学、政治作战学校、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

早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的郑学稼,脱党后从事马列主义、联*史、苏联史和日本问题研究,从此走上和左派背道而驰的道路。还在40年代初期,他就和胡风发生过论争,写有《论民族形式》一文,批评、讽刺作为鲁迅高足的胡风的“民族形式观”。1943年底,胡风在国统区《时事新报》上发表的《现实主义在今天》,并不是如1955年反胡风运动时曾彦修(严秀)所说系针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写,而是对郑学稼批评的回应。郑学稼在复旦教书时认识胡风,两人合不来。他之所以在这时写《鲁迅正传》,是为了遏制该校师生中及社会上左倾思潮的发展,为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掀起的鲁迅热泼冷水。正因为郑学稼反鲁(迅),所以他在复旦大学的同事,如那时的教务长、《共产党宣言》第一版的译者、鲁迅的老友陈望道,当年红色政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还有左翼作家靳以、胡风均反对他,郑学稼不得不黯然离开复旦大学。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一贯认为:“鲁迅是文学家,但不是思想家,更不配称‘中国高尔基’。”因而此书出版以后,遭到许多人的批评。如形中实左的曹聚仁在香港时就说郑学稼的著作“颠倒黑白,乱说一气”。郑氏和陈独秀在经济上有往来,还和陈独秀书信往返中探讨时局变迁及*党史人物评价问题,并帮陈独秀转支票给他多次见过的张国焘。郑学稼毫不否认他和早期共产党领导陈独秀往来密切,思想观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郑学稼生性倔直,脾气古怪。他为了自己的祖籍福州和闽侯的改名与隶属问题,和蒋介石当面顶牛,蒋介石因此不再召见他。但他在台湾有一小批追随者和崇拜者。他在70年代前期于政治大学讲授《社会主义运动史》、《第三国际史》等课程。著名大陆文艺研究家周玉山在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时,深受郑学稼的影响,以其私淑学生的身份选择了左联作为硕士论文。

郑学稼赴台后仍继续研究鲁迅,并于1978年增订了《鲁迅正传》。增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删去了讽刺鲁迅的话;二、尽量用可靠的记录,叙述鲁迅的一生;三、详述鲁迅思想的演变,及其与创造社、新月派、民族主义派、第三种人的论战;四、描述鲁迅晚年对周扬的反抗、对“国防文学”的不满;五、新增许多附录,帮助读者了解鲁迅思想的来源等;六、在篇幅上,扩展至二十章,由原来的一百一十二页增至六百一十六页。

郑学稼(2)

增订本虽然与旧版有诸多不同,但是在否定鲁迅不是“革命家”而只是文学家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对鲁迅的人格,郑学稼也有不同的看法。郑氏在谈到左联成立时,说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