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页)
秋白、茅盾、周扬等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其实这些人当时在国外——苏联和日本,并未回国出席。但这本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如写蔡元培参与反国民党统治的活动,为左派书籍出版提供方便,帮鲁迅与*高层人物联络,以及附录中由对鲁迅书账的研究找到鲁迅左倾思想的根源,就很具新意。此外,该书肯定鲁迅的论敌“第三种人”所提出的文艺创作自由的主张,以及对“民族主义文学”失败原因的分析,均符合历史原貌。郑学稼的鲁迅观与左翼文人有重大原则分歧,大陆学者均一致认为他属“反鲁派”,但他和同是反鲁的苏雪林并不完全相同,郑学稼就不赞同苏雪林对鲁迅从人格到文格的全盘否定。郑学稼这本书,在台湾乃至海外影响甚大,连某些台湾左派人士也推荐此书。如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在1985年版《鲁迅正传》的勒口上,就印有陈映真的挚友尉天骢“推荐的话”:“从30年代开始,鲁迅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就一直难以确定,誉之者颂之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导师’,毁之者诋之为‘赤色的文棍’;这些都是政治主义下被歪曲的鲁迅形象。受到这种影响,人们便很难从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和中国知识分子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沉痛中去理解鲁迅,以至于他的呐喊、彷徨、悲愤、委曲,和他的挫折、扭曲、虚无与感伤,都难以为人了解。郑学稼先生这本书根据第一手的资料来写鲁迅,不但使人接触到中国近百年来的不幸,也同时使人体认到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鲁迅正传》不光是对鲁迅本人文学作品的研究,郑学稼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因而到了1943年元月,郑学稼又由胜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文学著作《由文学革命到革文学的命》。此书按历史的顺序叙述文学革命后左翼文坛的发展概况。书名所说的“文学革命”,始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书中的史料不大可靠,如说鲁迅的父亲“在考场中舞弊,被关在杭州监狱里”,其实是其祖父而非父亲。书中还说他亲耳听苏门答腊北部棉兰的一位华侨告之:杀害郁达夫的凶手不是日本皇军,而是出卖他的另一文学家王任叔(巴人)。这显然经不起查证。日本铃木正夫曾访问过许多日本驻苏门答腊旧宪兵,结论是:“杀害事件是由几位来自武吉丁宜宪兵队的宪兵们所策划。有一个宪兵私下秘密决定,瞒过上司,叫几个部下把郁达夫处决……至于杀害郁达夫的动机,正如中国人士所说,是要消灭有资格在审讯战犯时的证人。”(王润华编:《郁达夫卷》,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84)。另有日本的小田岳夫所著《郁达夫传》,也可作旁证。
郑学稼和叶青、胡秋原虽然被左翼人士视为一类人,其实这三人的地位及思想、治学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以郑学稼而论,他没有叶青、胡秋原那样显赫的政治地位,不在政坛而在学校教书。他赴台后,以揭发台湾大学农场的舞弊案得罪*要人陈诚,只好离开台湾到印尼避祸。后来回台湾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半隐居生活,并以分析*形势得到蒋氏父子的赏识。但研究政治的人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当前政治思想斗争,因而郑学稼在做学问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卷入了60年代初发生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事情是由李敖在1962年元旦出版的《文星》杂志第51期上发表的《播种者胡适》引发的。这场有关评价胡适的论战,叶青和郑学稼均成了李敖的主要对手。当时在台大念书的李敖,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劲头在1962年2月1日出版的《文星》第52期上,以《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正式向胡秋原的“超越论”(即“超越传统、超越西化、超越俄化而前进”)开炮攻击,郑学稼和叶青连忙抱成一团为胡秋原助战。郑学稼先后发表了《五四运动与虚无主义》、《论全盘西化和批发西化》、《论巴扎洛夫》等文章,指责李敖采取民族虚无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