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似。比如这个地方,把今天明天后天,说成今朝明朝后朝,把时候说成时辰、辰光,全部东西说成是一塌括子、夯拨郎当,有出息叫灵光,不识货叫洋盘——全是吴语的特征词。

范亦仙扳着指头,说了一通,他的肤色,本来就白得能看见血管,让人会去联想一茎嫩绿的水草,一根脆嫩的茭白,现在一口气说出许多与江南相通的方言,脖子上的青筋,象蚯蚓一样凸显出来。华燕翔拍拍他的肩头,有点内行地说:“兄弟,歇歇神,外头冷兮兮的,你的身子单碜碜的,又穿得薄箫箫的,吃呃夜饭再说吧。”

华子蹦蹦跳跳地凑过来,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兄弟,歇歇神,吃呃夜饭再说呃!”

范亦仙停歇下来,难为情地朝旁边隋子怡瞥了一眼。隋子怡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正掩着嘴嬉笑,脸上的纹理十分好看。范亦仙觉得,她是另类的女人,即便以前从未在海亭城出现过,也能穿越时空的幕布,挥洒出诱人的芬芳。这时,隋子怡又说出一句让范亦仙十分安逸的话:“这个小兄弟,清清爽爽,白白搭搭,老漂亮哟!”

十六岁的范亦仙,脸上的红晕一直浸润到耳根,他眼波一闪,分头一甩,腰肢一扭,风摆杨柳一般袅进中厅,“砰砰嘭嘭”撑开发绣绷架,捏起绣花针,穿上头发丝,翘起细长的兰花指,上下翻飞,绣起绫绢上的牡丹花。

隋子怡又是一阵啧啧赞叹:“哎呀呀——乖乖隆的咚!这个小兄弟勿得了,还会绣花来哉!”

华燕翔笑着拍拍隋子怡肩膀,搀起华子,穿过月亮门,走下范家大院青石台阶,奔彩衣街怡明大戏院而去。这次华家班子到海亭演出,受到城里百姓狂热追捧,天色向晚,怡明大戏院门前便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华燕翔既是戏班里台柱子,又要张罗照应门面,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忙得不可开交,没得功夫在范家大院里,与这位少爷搭呱扯野了。

3

民国二十四年,海亭城商会出面募捐筹划,在彩衣街上,盖起了怡明大戏院。这戏院高大敞亮,在方园百里十分有名。木戏台上,隔三岔五,都有剧目上演,民国京剧四大名旦,一年之内,就有三人到这里演出。隔着几条巷子,可以听见锣鼓铿锵,咿呀说唱,悠扬的曲调,在夜风鼓荡下,顺着青石板流淌。

怡明大戏院门口,檐牙高翘,系着两只硕大的铜铃。四根粗大的髹漆木柱,支撑着宽敞的廊檐,屋檐下挂着五盏灯笼,上面贴着剪纸,写着“怡明大戏院”五个红字。廊檐两侧,几个摆摊老人,点着昏暗的油灯,叫卖冰糖球、薄荷糖、五香瓜子,再远处,还有卖油炸干、茶叶蛋、豆腐花的,十分热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绣禅》第一章(3)

周围十镇八乡的人们,只要听说来了戏班子,都携老带小,乘船前来看戏,到了傍黑,玉带河口便停满大大小小的木船。戏院散场时,更是热嘈,同船来的要相互召唤,检点人员,结伴来的要相互照应,喊声不断,一时间,码头上、河坎里,吆喝声评戏声起锚声篙浆声,乱成一片。木船纷纷离岸,河面上才慢慢恢复平静。城里的人,大多打着油纸灯笼、玻璃风灯,沿着弯曲街巷,络绎来去,有的灯笼上还写着“仁德堂”、“同兴堂”等名号,老远望去,就晓得是大户人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前来看戏。

怡明大戏院上演新剧目,演出前三天,就派人到周围乡镇,张贴戏报子。戏报上的演员名单很讲究,有横写的卧式,有竖写的立式,有宝塔型的坐式。除了出戏报,又着人在大街小巷,扛着戏牌,手摇铜铃,招揽观众。开场以后,场子里有专人服务,一些浴池伙计,稍有空闲,也溜到戏院里,替有头有脸场面上的人物,泡茶斟水,装水烟*,买五香瓜子,打手巾把子。有趣的是,他们能把手巾把子,从老远的地方,撂到场子里座位上,有时十几条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