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5页)

东必须“慎选守令”,“讲求约章”,“分驻巡兵”,“遴员驻胶”,以便“导愚民,而缔邻好”。即消灭义和团运动,而与列强和好。11月,他进京为西太后“祝嘏”,趁机又向荣禄面陈了自己对解决山东问题的意见。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扩大和列强的要挟,使清政府十分焦急。多年来仰承帝国主义鼻息办事的清政府,对主子的旨意当然不敢置之不理,加上袁世凯个人又提出了一套解决山东问题的办法,荣禄也认定袁有魄力,是一个处理棘手问题的能手,竭力保荐他到山东去。

因此,清政府于12月6日发布上谕,命令“毓贤来京陛见”,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14日实授)。同时,命令武卫右军全部由小站开往山东,仍由袁统率。

此谕一出,洋大人们当然大为欣喜,12月7日,康格给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报告中大赞袁袁世凯:“我高兴地报告您,昨天武卫军袁世凯将军受命代理山东巡抚;他是一个能干勇敢的人,和外人交游甚广,相信皇上给予适当的谕旨以后,则扰乱即可停止,秩序即可恢复,我们希望如此。”

袁世凯于12月26日率领新建陆军到达济南,开始进行用军事控制山东政治局势的尝试。他确实没有辜负中外主子对他的期望,接任后立即抓住肥城县义和团杀死英国传教士卜鲁克(S.M.Brooks)的事件,作为媚外资本。他派兵前往肥城搜捕团民,押至济南,请英国驻上海副领事“观审”,判处两人死刑,一人终身监禁,三人充军,四个村保受鞭笞之刑,知县也撤职。还命令当地村民交纳赔偿费银八千两,又给卜鲁克建立“纪念碑”,完全满足了洋大人的蛮横要求。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就这样作了袁世凯取信洋人的贽礼。从此,袁世凯派兵保护各州县教堂;传教士外出活动,由清兵护送来往。

袁世凯还嫌兵力不足,他大招人马,在山东将山东勇营整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武卫先锋右军中有炮队一营,装备旧式的两磅熟铁后膛过山炮四十二尊、旧式三磅快炮八尊。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有中路炮队左、右二营,每营计官弁兵夫598名,配炮十八尊,共计五生七陆炮三十六尊,由山东巡抚衙门拨款添置。武卫右军及先锋队总兵力超过两万。

袁世凯奉西洋人若神明,却把中国人为草芥。他在出的安民告示上大呼“义和拳实系匪类,以仇教为名,而阴逞不轨”。他认为义和拳之所以能在山东发展,主要是由于毓贤“一味纵容”。因此,他一到济南就派遣防营前往各州县镇压。这时,有一些山东籍京官连续奏劾袁,说他“一意主剿,致滋事端”。清政府也担心他操切从事,“激成大祸”,连下三道上谕,告诫他“不可意气用事,徒恃兵力”。袁接到上谕,认为这是“居心倾排”者所为,于1900年1月13日向清政府上了一个奏折,为自己的“剿办”政策进行辩护。他大骂义和团是“匪类”、“邪教”,说什么义和团不能“举强盛之洋人而灭之”,“就使能纠合百十万人鞭挞五洲,而该匪等势成燎原,不可向迩,国家又将何以制其后?!”因此,他表示“不敢畏避嫌怨,扶徇欺蒙”,对义和团必须痛加“剿办”,并提出“治本治标”两层办法,双管齐下。

为此;袁世凯对武卫右军先锋队大加犒赏,加发饷银,并许诺获得一名拳匪的头发二两银子赏钱,黑眼珠见了白银子的这帮大兵;如同蚊子见了血,再也不能节制,于是无所顾忌;大杀特杀,不少良善百姓也受了池鱼之秧;死于非命,头颅惨被割去。

在兖州城里有一对冯姓夫妇,以卖烧饼为生,平日一向安份,武卫右军先锋队一来,竟也被指为拳匪,连同家中三子二女,一同遇难,只有幼子冯坚在外玩耍,侥幸逃脱,他四处流浪,多次被人贩子拐卖,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血海深仇,从未忘却,坎坷的生活,养成了他勇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