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3/4页)
议(“不可致诘”)。
佛陀讲经,常以不可思议告诫人们,那是现量境,非比量的思维语说可揣测。老子亦然,告诉人们非极性现量境不可用思议来穷究,就叫“不可致诘”。为什么语言思维不可穷究呢?因“致诘”二相的比量认识,无法认识一相(混而为一)的现量境地。“皦”与“昧”是明暗一对极性观念,对混而为一的非极性的“道”来说,它没有任何极性属性,不但无明无暗,也无上无下,无大无小,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长无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一句话,无一切极性属性存在!道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处处在,无处不有处处有。从空间看无量无边,无穷无际;从时间看,无始无终,无头无尾。老子把时空的无量性称作“绳绳兮”。正因无量之一相,故“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是老子归根复命过程所经历现量的表达。“夫物芸芸”,归根复命过程中,物物皆复归到“无物”之境,“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从“夫物芸芸”到“复归于无物”,一个“复”字,正好说明了“道”本无形无相,无物无状,归根复命时,才又复归到无物的现量境。
惠能复归到本体时,亦说“本来无一物”,“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把“道”本来无物的一相状态,谓之“无状之状”。因为,有形有相是状的一类,无形无状亦是一类存在之状。有形有相之状,有限有界;无形无状之状,无限无际。“无状”是一相的“道”之状,“无物”是无形无界的“道”之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才是真实的永恒常存的状态和形象,一切绝对绝待的存在皆如此,是绝对真理的体现。而相反地,其余一切有状有形的存在皆是相对相待的存在,是相对真理的体现。把“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称为“惚恍”。“惚恍”者,说有则无状无物,说无则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的“惚恍”属性,正是非极性属性的一种表达。佛陀常用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来表达。佛经上常用“非”字来破除极性的肯定表达,用来消除极性观念的影像。如:非有非无、非内非外、非断非常、非一非异、非染非净,一切极性观念皆非,以否定极性来表达非极性。老子把这种离四句绝百非的否定的肯定表达法称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表示道非极性的另一类表达,用来说明“道”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无来无去的非极性属性,这是用否定极性来表达“道”非极性属性的一种方法。看似否定,却寓肯定。如上否定的表达,但却肯定了道的无处不在性、无时不在性、常住不动性。
道贯古今,无古无今,三世永存,无未来、现在和过去。三世的观念是人们的极性观念分别来的。“道”没有极性的时间观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体道证道之人,三世皆通。佛陀的宿命通能知古往今来的无穷劫。如《悲华经》上讲,到末法时期,天上要下酸雨。果不其然,现在全世界都下酸雨。佛陀能观尘点劫以前事犹在目前(“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法华经》)为什么老子、佛陀等能“执古御今”呢?关键是“能知古始”。
“古始”是什么?“古始”佛陀叫“无始”,佛法常称“无始劫来”。因为极性观念追求开头开始,实际上那是人们极性观念的虚妄。开始的开始还有开始,开头的开头还有开头,这是比量的“怪圈”,是虚妄观念的缠绕。故叫“无始”,才就究竟了。因为本是非极性一相,故“无始”。老子的“古始”亦很巧妙,“古始”和“无始”一样,都是讲没有开头,不陷入极性“怪圈”中。“古始”有今人的“古始”,有三皇的“古始”。“无始”和“古始”直推,就破除了极性,契入实相现量,本无“始与不始”的观念。所以,“能知古始”就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