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4/4页)
知从实相到幻妄相的一切机制过程。证道证悟之人,以得道而圆通,以道的状态属性可鉴古今往来三世之一切,故称“道纪”。能知古始的“道纪”,佛陀称之为“总持”。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庄子·天地》)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这与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一样。但一相无相(冥冥)之中皆光明(妙明)独现,这和佛陀法身所居的“常寂光土”一样,虽不见一相一物而“冥冥”,但却具无量光寿。道虽深之又深(“窈兮冥兮”),无象无状,但能化生万物(“而能物焉”,真空妙有)。虽“玄之又玄”,但并不顽空死寂,有精有信(佛陀称为精真妙明、妙明精真),真实存在,“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道与万物相“接”为一体。虽无一相一物,却能供给万物之所需(“至无而供其求”。“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故“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生长成熟的场所(“时骋”),又是万物的归宿之地(“要其宿”)。一切“大小、长短、修远”的极性事物无不从“道”产生,但又无不归还于“道”。这就是说,极性世界万物,都在非极性本体中产生、运行、死亡;一切运动变化的事物,都在不动中进行变化运动;同样,一切相对真理,只是绝对真理中的一种虚幻认识。明白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在依不运动变化的本体(道)而存在。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动中有不动”,那就该恭喜了。你还可对比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皆在不运动不变化的虚空中进行,把虚空看成绝对的存在,一切相对存在的万物皆存在于虚空中。万物有生长成亡的运动变化过程,而虚空无生灭变异的现象。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道的别名,是描述“道”的周遍性、无际性、无量性、不动性。而“逝”是“大”的属性称谓,是“大”的扩拓,形容“大”了还要“大”,要将“大”扩大到“远”,扩得远远的。有多“远”呢?“远曰反”,远到无限远了,直到“远”到返回到始点,无始终点,是指将“大”扩大到无边无量之义,使大无“大”相。这是老子的大智慧对“道”无远近极性的绝妙表达,不是亲证现量,此话是说不出来,想不到的!只有佛陀有这样的现量证得,佛陀把它表达成“不动周圆”。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说“道”的“不动周圆”性。“道”无远近,道无量无边,周遍十方,无处不在,所处所在皆是“道”的存在和“道”的显现。因无处不是道,所有见闻觉知,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道”所展现的相用,连虚空也是“道”展现的一种相状(“空生大觉中”,“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无处不是道,无事不是道,无物不是道,无时不显道。天、地、人皆是道的展现,皆是道体的相用。叫天叫地叫人也是人比量的认识所分别的,在“道”来看,天地人皆是“道”之本身。禅宗有“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之说。张伯端的《悟真篇》也讲:“三界惟心(道)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