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页)
不多,可是一提成语“画龙点睛”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张僧繇,正是该成语的“肇事者”。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生日、忌日都已不见记载,不是今苏州人,就是今湖州人。业精于勤,老祖宗可能比我们体会得还要深,张僧繇一生勤学苦练,俨然是古代劳模。《续画品录》有句话说他:“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张僧繇的疏体风格,一改流行画坛一百余年的顾恺之、陆探微等人密体风格,据说他是从卫夫人《笔阵图》书法中悟出的用笔技巧,虽然用笔“时见脱落”,却能“笔不周而意周”,似乎属于更高级的用笔造诣。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有一次至荆州某寺观看前朝大画家张僧繇的画迹,第一天看了,不以为然道:“定虚得名耳。”第二天又去看,说:“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还去,看来看去,说:“名下无虚士。”越看越入迷,最后干脆搬到寺里居住,观摩临写了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又记载说张僧繇曾作《醉僧图》,画中僧人醉态传神,毛泽东最喜欢的草书名家怀素有诗曾提到此图:“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系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因为《醉僧图》名气很大,结果成了道士们嘲笑僧人的常用口实。僧人们气愤不过,有聪明者便想出来一个办法,集资数十万,请求阎立本画了一幅《醉道图》,算是僧道扯平,谁也不好借此攻击谁了。
张先生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所绘佛像,自成风格,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据说他还吸收了天竺等外来艺术之长处,在绘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像很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令人叫绝,也算是早年中外艺术融会的先行实践者。据说梁武帝因为思念在外驻守各地的皇子,便命令张僧繇为皇子们画像。梁武帝经常对着画上的儿子们“说话”,不知道是表达思念还是表达不放心。遗憾的是张僧繇作品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可惜藏在日本,很难见到真容。
关于陆探微,史籍中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非常少,所以生卒年不详,《历代名画记》中载:“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从中大体可知,陆是今苏州地区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除此之外再也没见到对他的正式记载。而与陆探微齐名的顾恺之,却不乏记载。可见,陆先生可能是位画艺高超、老老实实的平民画者,这种人容易吃亏,在历史上的名气大大不如顾恺之这种大才子、大名士、还有官位的痴狂牛人。或者说,陆探微与顾恺之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个处于社会与文化的中心,一个则位居边缘地带。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陆探微在后来的画史中享有盛誉,只能说明他的画艺真的能征服别人。南齐谢赫就很推崇他,评其为第一品第一人。谢赫贬顾扬陆,令人有些不解,其实陆探微学的正是顾恺之,风格类似,所以有“密体顾陆”之说。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以前有幸见过陆画的人,无不怀景仰虔敬之心,并以文字细加描述,谢赫当然见过,所以他评论其画曰:“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谢赫的文字记录,只能让人大致把握陆探微绘画的精神取向以及到达的表现境界。而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