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页)

么因素使得这个朝代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为何在这样一个群贤毕至的朝代最终依然逃不脱“四面楚歌”的结局。

1

和历史上各个封建朝代相比,宋代人才最为灿烂:名士贤相熠熠生辉;三朝*比比皆是。

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王朝都很重视文臣的作用,如汉朝之萧何、霍光,唐朝之魏征、裴度,明朝之刘伯温、张居正,但将文臣作用推向极致的首推宋朝。

宋代文人政府较之于其它朝代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宋朝名臣贤相辈出。如果没有文官政权这样的政治心理基础,如果没有封建皇帝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同,名臣贤相的大量涌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观宋代一朝,一是名臣贤相交相辉映,二是三朝*、四朝*比比皆是。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在宋朝出现众多贤相,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制度保证。并大体得到了各代皇帝的认同。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其地位可比西汉的张良、明朝的刘伯温。他曾与宋太祖共同策划了“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重大活动,后来宋太祖平定南方,赵普更是立了不少大功。因此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巨细都跟赵普商量,对赵普给予了足够的信任,而居功自满的赵普也敢于在皇帝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当即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赵普见状,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到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这些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宰相敢顶撞皇帝坚持己见在封建时代很少见到。类似的例子似乎只在唐太宗时期发生过。

虽然赵普后来因为其它事被宋太祖撤掉宰相职位,但他在宋太宗时期再次被拜相,除了赵普本人具有过人的能力外,宋代君主对大臣的宽容也是赵普东山再起的原因。作为三朝*,赵普晚年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还被追封为韩王,基本上做到了善始善终。相比之下,明朝的开国宰相刘基却凄惨无比,他一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最终却被朱皇帝毒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文官政府(2)

观宋代尤其是北宋朝,臣下犯颜直谏的事例不胜枚举,百官忠于职守,皇帝容忍不同意见,朝纲稳定,民心顺畅,这也是“积贫积弱”的北宋在西夏、辽、金等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存活一百六十多年的一大原因。

吕蒙正是宋朝著名的贤相,他曾三度为相,在他的推荐下,吕夷简、富弼等相继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名相。

吕蒙正对于涉及个人的是非从不计较,但对于国家的大是大非,却敢据理力争。一次,宋太宗欲派人出使,吕蒙正推荐使者,太宗不同意。太宗三次问蒙正,蒙正三次都推荐此人。太宗生气地说:“你为何着这样固执呢?”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因陛下不了解此人。我不想因为讨好皇上而损害国家大事。”太宗后来终于同意蒙正所推荐的人,此人出使果然称职。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的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宗说:“正当五代之际,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周太祖自邺城南归,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不惨遭掳掠,城野大火漫燃,天上彗星划过,看者无不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再无太平之日。朕自当政之后,日理万机,从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看来,无论是大乱还是大治,无不是人之所为,并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