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4/4页)
是什么天意啊!”大臣们听后,纷纷赞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的得意忘形。这时吕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说:“皇上在此设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满城灯火辉煌,确实一片繁荣的景象。臣不久前曾到城外,离城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而且也能看到远处正在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啊!”太宗听到这话,一时黯然失色,群臣也都鸦雀无声。
太宗一朝,敢于犯颜直谏的事例还有很多,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寇准。
公元989年,寇准在大殿奏事,因观点与太宗不合,太宗不想让他难堪,便阻止了他的发言。寇准不为所动,当着满朝文武百官,不给皇帝面子,竟公然和太宗争执起来。太宗实在是无法忍耐,龙颜大怒,拂袖起立欲走。寇准表现出胆识过人的气度,他紧紧地拉住皇帝的衣袖,要皇帝把他的话听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宋代不只是太祖、太宗朝有忠臣直谏,真宗朝和仁宗朝刚直不阿的大臣也屡见不鲜。
李沅在太宗朝曾拜宰相,后因太宗立太子之事被贬。但真宗即位后,他又迁任户部侍郎、参加政事。他以正直为朝臣所赞。
有一次,宋真宗与李沅闲谈时,问他治理国家应当以什么事为首先的要务。李沅回答说“以用人为首要之务,用人最为紧要的是不要用浮薄好事的人。这类人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上不能辅佐皇帝,下不能体恤百姓,对搜刮百姓必以为然。这类人虽然可恶,可是他们很容易迷惑陛下,所以您千万要注意识别。如果用人方面皇帝能够做好,那国家就会政事昌明,安然有序了。”
李沅的话事实上是直指皇帝的,不仅如此,他在为官过程中也多次拒绝皇帝的不合理要求。 。。
第四章:文官政府(3)
皇帝有一次曾派使者拿着亲手诏书前来告诉李沅,说要立刘氏为贵妃,李沅却让使者用烛火烧了诏书,附上奏书说:“臣李沅认为这个不行”。皇帝立贵妃的这个提议就此罢了。又有一次,当时的驸马都尉官石保吉请求做使一级的相官,皇帝又与李沅商议,李沅说:“每次赏典官员的举动,朝廷都应当要有所缘由,石保吉并没有攻战的勋劳,仅仅是个皇亲国戚,如果就这样能够拜位台相,恐怕会引起朝臣非议。”过了几天,皇帝又再三问李沅该怎么办,李沅还是坚持己见,一点都不松口,后来这件事就没有再议,终于不了了之了。
宋仁宗时期有名的贤臣便是今天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
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广为时人赞誉,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或“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人们甚至将这些故事搬到戏曲中,如京剧《秦香莲》就反映了包公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这些故事虽然大多为虚构但反映了在“人治”社会下普通民众对清官的某种期盼。而事实上,包工的清正廉洁也是有史实为据的。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今广东肇庆)任职。在任期间,包公铁面无私,自己也两袖清风。当时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公到任后立即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包公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深得宋仁宗赏识,公元1056年,宋仁宗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以整顿开封的秩序。开封府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是皇亲贵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