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香的时候被专门陪同他采访的旗委宣传部的蒙族少女其其格(蒙语“花”的意思)打电话叫醒的。因为正蓝旗所在的上都镇距舒日根台嘎查有100多公里,所以他们昨晚住在了距嘎查只有20多公里的贺日斯台苏木。起床后,黄钺匆匆洗漱完毕,也没顾上吃早饭就坐上苏木的吉普车往嘎查赶。
通往嘎查的路还没有铺沥青,因而吉普车仿佛一叶扁舟行驶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一样,颠簸前行,尽管黄钺用手紧紧抓住车窗上方的吊环,仍然免不了像一枚在竹筛里上下翻飞的汤圆一样,前仰后合、横冲直撞。有时候,天灵盖还要被重重地撞在车顶蓬上。每撞一下,其其格都要不安地向黄钺道歉,好象这一切是由她造成的,让黄钺感到很好玩。
等他们赶到这里时,天已经亮了还很黑,可敖包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牧民。有像他们一样开吉普车来的,也有坐拖拉机来的,还有骑马来的。人们似乎都有些紧张,所以见了面只是轻声地打个招呼,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嘻笑打闹。
从吉普车上下来,黄钺才注意观察了一下这座敖包。只见敖包四面都是高低不平的沙丘,敖包就坐落在一块略为平缓的沙丘上面。敖包外面有一道铁丝围栏,当黄钺邀请其其格和他一起走进围栏时,其其格连忙摆手说,你进去吧,我不能进去。黄钺很诧异,问她为什么,她有些难为情地说,因为我是女的呀!黄钺更加诧异,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男女平等,为什么女的不能进呢?其其格为难地说,我们这里祭敖包都不让女人进去的。黄钺这才注意到围栏外虽然站了不少女人,但围栏里确实一个女人也没有,他也只好作罢,向其其格挥挥手,自己走进围栏里。
进到围栏里,黄钺看到这座敖包是上下两层的圆塔式结构,基座是用红砖砌成的,上层塔身中间树立着一根高大的松木杆,顶部装饰着一个葫芦状的雕刻品,木杆周围插满了新鲜的沙柳枝。这根木杆与敖包外面相距四五米的地方树立的另外两根高大的木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那两根木杆上也装饰着葫芦状的雕刻品,三根木杆均刷着朱红色的油漆,顶端用绳索相互连接,绳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彩旗。
不一会儿,祭祀活动开始了。一位蒙古族老人神情肃穆地念着经文,每位参加祭祀的男人都手持一根柳枝,拿着白酒、砖茶、奶豆腐、哈达等贡品,走近敖包,插上柳枝,献上贡品,然后跪下,双手合十,低头默语,许下心愿。黄钺没有带贡品,只能态度谦恭地站在敖包前合掌许愿。正在沉思默想之际,录音机里突然传出藏语经文的诵读声,黄钺回头一看,只见围栏外的妇女们也都双手合十,低头许愿,连其其格的嘴唇也在微微蠕动,不知道在念些什么。在诵经的过程中还不时响起海螺的法号声以及众人齐声欢呼“呼来”的声音。
大约半小时左右,活动结束。围栏里的男人们开始绕着敖包顺时针转动。骑马来的牧民也迅速跳上马背,围着敖包顺时针走动起来。“沙沙”的脚步声和着“得得”的马蹄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响,显得格外虔诚。黄钺跟着男人们转了三圈后走出围栏,看到围栏外的妇女们有的还跪在地上向着敖包磕头祷告,心头不由一阵酸楚。
这时,其其格向他走过来,问:感觉怎么样?好玩吗?黄钺说,我就是觉得这样的活动不让女人参加,有点儿没道理。其其格没有说什么,只是有些自卑地低下了头。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春会
回到北京以后,黄钺对这一点仍然不能释怀,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其其格有些自卑的表情。
参加完祭敖包活动,黄钺还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这座敖包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沙日林敖包”,蒙语的意思是“陵寝敖包”,据说在敖包旁安葬着一位蒙古族女英雄的遗体。这位女英雄就是卫拉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