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3/5页)

学生们”一样碰碰闯闯,争夺球,抢投篮。

有一次,一位参谋在运球中不慎把他碰倒了,跌的不轻,参谋赶快放下球,去搀扶他。谁知他摆摆手,亮着嗓子喊道:

“快!快把球传去投篮!”

在打球的过程中,有位“学生”画了一幅漫画,一个球队员伸长胳膊到篮圈,把球送进去。他看了哈哈大笑,拍拍他的肩膀说:

“小鬼,画得蛮好嘛。可就是有点那个,靠长长胳膀把球轻而易举地送进篮里,那不是真本事呀!”

聂凤智与战士们“没大没小”,善于体察下情,干部战士也乐于与他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因此,战士们在他身边凝聚得“很紧”,他一调走,上下难分难舍,曾出现几十人流泪,几百人相送的感人场面。

(2)

聂凤智带兵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搞侦察,他的手下有一支十分精悍的侦察部队。他有一个习惯,每次外出,宁可不带警卫员,也要带上几个侦察员,随时把他们“派”出去,摸情况,抓舌头,侦察敌情、民情。“兵马未动,侦察先行”,是他的战斗风格。每逢大战,只要时间和条件许可,他都要召集各级干部熟悉战场,侦察敌情,从而准确地定下决心和部署。他本人也是一位孤胆侦察英雄,有许多传奇的侦察故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胶东军区首长根据青岛日军已经逃跑的情报,命令聂凤智率领部队去接管青岛。

拂晓时,部队到达抱虎山,敌情不明,他命令部队隐蔽待命。为弄清敌情,他亲自带领侦察分队,换上便衣,化装成农民继续向青岛市郊侦察前进。

在路上一问从市郊来的老百姓,说:“青岛的鬼子多着哪!”

话音来落,就发现有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从山垭口走来。聂凤智机灵地向战士们一挥手,示意进山谷。大家心领神会地装成做农活,在高粱地里弯着腰向山谷里移动。鬼子感到可疑,就向高粱地扫了一阵机枪,也没取追。

据侦察,周围城镇的日伪军都猬集在青岛,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打青岛的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建议军区调整了接管青岛的计划。

24。为将之道(2)

因为重视侦察,聂凤智情况明,才决心大。

1948年打周村时,战斗前1个月,他派纵队副参谋长叶超率领侦察分队深入胶济路沿线,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临战前,他又对周村周围地形,亲自作了侦察。正由于事先作过周密侦察,在敌情突变时,聂凤智才胸有成竹,果断地确定打下去,并且战则就胜。

(3)

在带兵打仗中,聂凤智执行上级命令,不折不扣,十分坚决,一丝不苟。要攻就攻,要守就守;说打就打,说走就走;叫东就东,叫西就西。

在孟良崮战役前,他遵照华野首长的指示,带领部队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实行“耍龙灯”式的高度机动回旋,积极寻求和创造战机,千军万马严格遵从军委和华野的集中调度。

有一天晚上,部队奉命从坦埠出发,向东直奔沂水方向。刚走了几十里路后,华野首长紧急命令9纵折回坦埠,执行堵截敌整编第74师的任务。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转兵西进,一夜之间,部队往返走了一百三四十里。在攻打兖州时,兵团首长确定9纵于泰安一带设伏,负责打援。9纵一贯是啃“硬骨头”的,这下被派去打援,上下意见大得不得了,指挥员和战士个个是“满脑子的想法”。聂凤智说:“打仗好比唱戏一样,一台戏唱起来,有唱主角的,也有唱配角的。如果大家都争着唱主角,这出戏就没有法子唱下去了。”

他先抓领导,统一认识,然后做战士的工作,结果,强悍的9纵“配角意识”大大增强,许多一直要“啃骨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