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5页)
么想和这么做的。
2007年6月26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0、不是文盲的文盲大学生们
20、不是文盲的文盲大学生们
——谈马家爵现象
一位朋友的留言:请教您一个问题。请问你如何看待马加爵杀人的问题?他在性格方面有什么缺失?在教育方面存在什么缺憾呢?如何杜绝这方面的问题?他有自卑心理吗?如何形成的呢?
对于马家爵现象,我从以下角度探讨一下。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1、由于道德的过分欠缺,马家爵的同学遭受杀身之祸。
被马家爵所杀的同学表现出了一些当代大学生德育品质的过分低劣。他们没有最起码的良心和同情心。一个人贫穷至绝境;却得不到同窗的任何帮助;每日被他们踩在脚下像狗一般侮辱,他会想到什么?惟有自尊和志气。被马家爵所杀的同学低劣语言的“激将”,终于激发了马家爵作为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强烈自尊和志气。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与志气,他迈出了久久不肯认错的“志气”之路。
虽然马家爵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千百年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的普通心理状态,毫无变态而言。但是他却真的做错了。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有的人没有钱,但是他有精神;有的人不富裕,但是他有志气。马家爵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仍旧是这样的人,只是他的“志气”用错了方式和地方。
2、不懂容忍的道德素质,导致马家爵同样遭受杀身之祸。
家庭的贫困,处境的艰难,事态的炎凉,很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嫉妒和仇富心理。而马家爵的同学们的讥讽,恰恰成了马家爵产生和爆发上述心理与行为的催化剂。终于,他为了抢回自己和家庭的自尊,最后和伤害他人自尊者们同归于尽。
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教育都是说当受到别人讥讽的时候,要有“志气”。然而马家爵的志气却用错了。他本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己和家庭的尊严,然而当他意识到自己为了亲人反而伤害了亲人的时候,终于流下了悔恨的泪。他在《忏悔录》里面写道:“事后才知道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大,才知道给亲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也才明白伤心难过的远远不止我的亲人朋友。”
到底什么是“志气”?真正的志气应该是从大局出发的行为。容忍一时,自己暗中奋发图强,那才是真正的志气。匹夫之勇不可学。
被马家爵杀害的同学固然令人同情,但其修养着实可恨;马家爵的行为确实令人发指,然而他却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同情的人。
3、道德文盲大学生们的悲剧。
这几位学子的生命就这样一个个的消失了。导致这场悲剧的是因为他们道德修养的严重缺失。
马家爵同学不修口,肆无忌惮地侮辱别人生命的意义,导致自己的生命也化为乌有。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的亲戚讥讽、侮辱了邻国太子,严重伤害了太子的自尊心,最终导致了释迦牟尼佛整个家族的彻底灭亡。不要随便小瞧和侮辱任何人,任何人都有力量,至少精神与志气的力量是无穷的。佛家言:“众生都是未来佛。”学会尊重他人,你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什么是真正的“义气”?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是互为一体的。所以,真正的“义气”是建立在“仁礼智信”基础上的“义气”。马家爵杀了人,他的义气是缺乏仁爱的义气;马家爵没有考虑同学之间应该互谦互让,他的义气又是不合“礼”的义气;其行为鲁莽而不顾大局与后果,这是缺乏智慧的“义气”;他没有顾及同窗之间应该建立的真挚而纯洁的友谊,铤而走险,这是缺乏“信”的“义气”。
无独有偶,某个农民工为了给家中年迈的母亲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