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澈驮对矗��⒆晕姨兆淼难�趸肪场�

老子,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一种说法是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问礼于他,后退隐,著《老子》。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他并没有著书立说,但承认孔子曾问礼于他。从这两种说法和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我还是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这是因为《老子》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这样的命题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渐渐被证实,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人们怎能不对他产生怀疑,怎能不怀疑老子本人的真实存在,“比孔子的思想还有生命力,而且还是孔子的老师,还了得?”这明显与孔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不一致吗……

还是看司马迁怎样来评价道家思想的吧。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俊,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史记——太史公自序》

我无法说到底是先有思想家还是先有哲学家,反正现在的人看老子与孔子总是说:老子是哲学家,孔子是思想家。但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是一个不用怀疑的事实(于丹会跳出来的,千万不要着急,心急是孔子徒子徒孙的特长,但我却不会给您任何解释,历史就让他归于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心态)。“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什么是道?也许谁也说不清出,但道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连接相随——这就是永恒的。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尊崇的依然是圣人们的“礼”。(这儿的圣人就不会包含孔子这样一位不知稼穑的读书人)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公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事,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他就像张弓射箭一样,既不能高一点点,也不能低一点点;既不能左一点,也不能右一点。只要失之毫厘,就会远远离开目标,飞得无影无踪。

天道高深莫测,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是怎样知道天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子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观察,并且善于思考的一个人,他用学习来的指示再加上自己对世间万物规律的思考,就形成了他的“道”理论。一般我们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理性、数理分析;另一种就是形象、直觉、模拟的。越是深奥的道理,精巧的逻辑数理就越是没有办法,必须靠抽象感悟能力。但不能因为精巧逻辑数理思维描述不了就假设这些道理根本不存在。现实的存在就是最正是的答案。

你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催生万物,所以春天就悄悄来了。上天珍惜生命,为了万物生长的好一点,于是夏天就紧接着悄悄来临,雨水充足,气温适宜,好好的繁衍生长吧。但是,夏天带来的雨水丰沛后,就会让万物过渡生长,那么就来点秋天的萧杀,抑制一下,在紧跟着来点寒冷的冬天,令万物得到休眠,以便清除一些不健康。长期的冬天是不利于生命生长的,天太寒冷,长久以往会让生命灭绝的,于是春天就又悄悄来了。一枯一荣,一阴一晴,一涝一旱,一冷一热,这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真正含义。一年之内,白天约十六时,夜八时左右,夏夜短而冬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