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国安邦,就是为了把对手放倒在荒野,如果没有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他将失去用武之地。而且,就从现在的地形地势来看,街亭即使丢了也可采取防御措施,并不一定非要撤兵,只是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即可,再加上当时诸葛亮将可用赵子龙、魏延等,并不一定由于马谡请战就把守护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的,在马谡、王平走后,诸葛亮又让高翔、魏延两人去接应,而且还让蜀国第一大将——赵子龙出箕谷作疑兵。赵云作为诸葛亮手下的第一大将在这儿却不做重用,仅仅当做疑兵用之,可见,诸葛亮对一出岐山的战果早有预料,只是对于失败还的有一个说头而已,更不要说在挥泪斩马谡之后突然想起刘备遗言的话。照此观之,诸葛亮其实对蜀国的命运如何早已掌握在弹指间,就在刘备逆天而行出兵东吴开始便知道蜀国最好的结局就是偏安一隅,可是刘备死后,他执掌政权要给自己一个政绩,出兵岐山,统一中原就是最好的政绩,就像现在政府要员总要找一个最好的借口为自己花纳税人的钱,否则自己就会三年清知府,到头来还是原样封存交给别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铁定规律。其实,我这样说诸葛亮我也是于心不忍,毕竟,诸葛亮是我敬佩的古人之一。但读史就会发现许多自己也不愿知道的事,就像我眼中的赢政、武则天一样,我只能辩证的去看,否则我们只会读死书,也就是去读书的意义。
再回头说失街亭一事,马谡并非无才,作为诸葛亮帐下首席谋士,能让草木、地理、天气皆为兵的诸葛亮赏识,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谋略一定也是很非凡的,但即使这样他必须承担战争失利的后果,即使在出战之前他没有请命出行,结果还是诸葛亮兵退岐山。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一出岐山给养全凭蜀道,这样的道路是不会长时间用兵的,也不在曹芳以谁为帅,即使是曹真继续为帅,诸葛亮的大军必回汉中,这是定律,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不过马谡把蜀军回归的日子提前罢了。
做人臣,我欣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臣之道,也欣赏诸葛亮的成竹在胸的未行之前先算定的谋略。但,失街亭非马谡之过亦,实则是战争的需要,是战术的必须,就像在贞观之治必须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失去武则天的强权政治,肯定没有开元盛世一样。 。。
桃园结义不可取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是千古佳话被人们流传。本来,几个自认为交情不错得人拜把子原无可厚非,但像刘、关、张一样以一生的喜怒哀乐都给予拜把子身上对自己实在无益。具体原因如下:
1、刘备误导关羽、张飞反叛朝廷。刘备他本来是汉献帝的皇叔,按照皇厅的规矩,皇帝在那儿他本来应该在那儿,为朝廷效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刘备在皇帝最需要他的时间离开汉献帝,而且还开辟疆土,最后自封为皇帝,这是不忠。
2、关羽为谁而死?答案很肯定——为刘备。刘备这个小人窃取荆州后不还,是关羽死于非命的根本原因。暂且不论关羽为这个小人出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攻城略地,但在曹操处,关羽应该就不会因为别人的原因而死于非命,可能还会加官进爵。(曹操以封关羽为“汉寿候亭侯”)
3、张飞为谁卖了命?答案也很肯定,他的拜把子——刘备。治于国,无论是在何时,军队的装备一般都是当权者定。但刘备就没有,张飞感于与关羽的感情,要求部下在三天内治齐白旗白甲,为关于报仇雪恨,结果被属下谋害,与关羽一样死于非命。
4、刘备兴兵伐吴,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是对国家不忠不义的。蜀国政权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而且对于汉朝灭亡的原凶——曹氏家族不闻不问,却不顾劝阻一意孤行,结果有了火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