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其他诸侯国家对自己的威胁,孔子的教育治国的理论是长治久安之计,却不是在诸侯对立中战胜对手的根本方法,那么社会基本稳定后,社会矛盾已经不是以夺取政权为主的时候,贵族基本是由一个或多个联盟组成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利用“君权天授”或“代天牧民”的思想却不失是一个好办法,甚至也可接受能迷惑受统治阶级的“君轻民重”思想,因为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万民臣服的社会秩序,而这恰恰就是奴隶主贵族彻底失去统治地位之后的统治阶级最想要的东西。
秦孝王不会用儒家思想,因为当时孟子还没有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融汇到儒家理论体系之中(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此时的孟子还是一个16岁的孩子),他可不希望整天耳边有一个嗡嗡的苍蝇来评论朝政;秦王嬴政不用儒家思想,因为赢政要的统一四海的国家,要的民富军强的国家,而且秦国的兴起的根源来自法家思想,并且在奴隶主贵族还没有彻底消除之前他还得要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加上落在这位千古一帝身上的重担是经济、文字、宗教的统一(包括度量衡的统一),他没有强硬的军事力量来保证,没落的各国诸侯贵族还是有能力来推翻他的统治的。(更加据体的原因详见绌著《殉道十五年》)
刘邦灭了秦王朝后也没有立即采用儒家思想,那是因为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当时的社会矛盾还处在于秦国统治时期差不多的状况下,毕竟秦王朝的统治仅仅十五年,还没有机会把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强大实力消除,并且在他执政的十二年里,他还忙于镇压统治阶级内部造反,强大的军队是完成这些事情的基础,也就是这个原因才有了吕雉的朝野势力。汉文帝刘恒是一个统治阶级民主选择的皇权继承人,他也不可能也不会激起社会变动的,选择无为而治是势在必然;汉景帝刘启生活在爱好黄老之说的窦太后的阴影下,也是不会改变父亲的政治政策的。而恰恰就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三十九年的无为而治的历史缓和时期,新兴的封建势力彻底打倒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汉武帝刘彻创造了一个展示身手的机会。“文景之治”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一个封建贵族强盛起来的时期,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与民休息,而且孕育了一个社会变革。就在刘邦建立汉王朝66年后,我们的汉武帝刘彻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赵绾、王缰的建议下,汉武帝进行了一次虽然是不成功的改革,但树立皇家权威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信念已经根深在刘彻的心中。为了进一步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他在维护皇家尊严上依然采用秦王朝的法家思想,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第一次进入统治阶级的视野,在我国历史上开始了“士”途之路。
虽然,汉武帝开始了开科考试的仕途之路,但他并没有废除百家,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其他学说并非像儒家学士而言的无用,这样又给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走不进皇家殿堂的其他学说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国家统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学理论在这时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魂魄,他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也成了我们识别其他民族的重要表现和标志。
经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后,儒家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充分利用下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统治理论,尤其是在唐代中期的武则天时期,形成了系统的开科取士制度,让地处底层的劳动人民看到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政治地位,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样肯定就会出现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以宗室制度维持皇家统治,宋代就在这时粉墨登场了。
宋代我们都知道马背上的皇位的故事,陈桥兵变让一位没有任何战功、仅凭能喝酒会说顺心话的人当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