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3/4页)

沈欢知道司马光有考校之意,低头沉思,脑子里极力搜索记忆,印象里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不过应该不是很重要,貌似只是为了显示司马光的眼光高远提到而已,那么,他肯定是反对韩琦这一做法的了,确认了这一点,总算有了个底线,懂得如何分析了。

“老师,门生觉得此法不妥!”沈欢笑着说道,“我大宋在西北边陲驻有禁军十万,厢军亦有差不多十万,算上其他兵种,怎么说也有二十万之多,纵是战斗力有限,难不成还怕党项人杀得进来?又何必多招什么义勇军呢?”

司马光叹道:“唉,我大宋兵力不强,想必韩相也是从这方面考虑,因此才打算多招义勇,壮大声势,以图阻止党项人的野心吧!想法是好的,不过就是太短视了,招义勇十几万人,三丁抽一,这需要抽掉多少户劳力呀!再说了,这些都是农民,每年只训练那么一两个月,能打什么仗呢?不过是白白浪费了他们的生产时间而已!另外,庆历年间也刺义勇军不少,大宋与党项人发生战争后,竟然把这些义勇军驱上战场,这简直是胡闹呀!有此前例,如今再招义勇军,只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逃难动乱而已!”

“老师,也许韩相公要说不会让这些义勇军上战场的!”沈欢模拟韩琦的反驳观点,其实他也很不屑大宋军方的作为,自己差就差了,战争爆发竟然还让百姓上去做炮灰,简直太可恶了!这些义勇军在后世也就相当于时不时训练出来的民兵而已,在常规军都还在的情况下,竟然让民兵挡在前方,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说是这样说,事到临头,估计还是会令这些义勇军上去的!”司马光愤愤不已,他也觉得很悲哀,“老夫虽然只是开封知府,本来不应该上书言政的,不过老夫如今头上还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本就该为帝王咨询顾问,也有献策言事的资格!明天一早老夫就以翰林学士身份向官家上书,说明其中祸害,请他放弃这个主张!”

沈欢觉得很难,貌似历史上宋英宗就是不听司马光劝谏,依然招了十几万义勇军,到他儿子上台后,宋夏战争爆发,还真把这些人送上去做了炮灰!宋英宗为什么要同意这个策略呢?沈欢仔细一想,有了点眉目。

“老师,恐怕官家不会听劝呀!您想想,以韩相的老辣,他能想不出这些祸害?可为什么依然要做这样的事呢?”

“咦?”司马光也醒悟过来,“不错,以韩相的精明,应当不至于如此才是!”

精明?沈欢撇撇嘴,虽然说以前韩琦与范仲淹在陕西一带威震西夏,不过照沈欢研究历史得知,他们并没有多少战功,除了有点谋略,最多是懂得宣传,也就是忽悠,把己军忽悠得神奇无比、士气昂扬,更让敌军也听过他们的名声,以至于竟然不敢寇边!不得不说,他们运气好得厉害。后来韩琦在对待边疆问题可是出了不少昏招的,所以说他们兵书读过,稍稍有点谋略,若说对战争很擅长,却未必然。这也是宋代的军事特色了,全是书生掌兵,能有多少作为!

沈欢道:“老师,恐怕还是为了钱的问题。据说这一两年,我大宋国库亏空不少,连年入不敷出。韩相要招义勇军,只打算每人给钱两贯,就是招了二十万,也不过四五十万贯钱而已,比之招徕厢军要节省得多了!若是调动其他禁军或者厢军,一来一回,算上俸禄,也该几百万贯才能布置完毕。一相对比,就是连官家也难以抵制这个价格诱惑吧?”

宋代军事兵种,除了上不了战场的义勇军,常规军队就有禁军与厢军,都算是募兵,禁兵每人年俸大概要五十贯,厢兵每人则是三十贯左右,一人入军,则是兵籍,全家都脱不得。禁军也就罢了,至少还训练一下阵仗,勉强能上阵;厢军全是一帮流民组成,当年宋太祖为了不让那些没有了土地的流民落草为寇或者举旗造反,想出了一个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