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4/5页)
见状,却以为李煜被自己父亲的名头吓了一跳,不禁好笑道:“有家父的名声做担保,兄台该不用担心我欲求与你同路,是想图谋不轨了吧?”
乐史心道:“不担心才是怪事。”他正找了个接口要替李煜回绝,却不料李煜一口应承下来道:“如此却是求之不得了,在下秦州李济安,幸会。”
正阳。李毂军帅帐。
赵匡胤示意李毂遣散一众裨将,只留下李重进、韩令坤二人,然后才语出惊人的道:“陛下对各位很是不满,所以决定御驾亲征。”
李毂、李重进、韩令坤三人你眼望我眼,一时不知该如何回话才好,须知他们用计在正阳东歼灭唐朝三万大军,为僵持长达数月的两淮战线豁然打开了局面,可谓功劳莫大矣,却不料换来的结果,竟是赵匡胤带来的“御驾亲征”这则消息。
李毂首先领会过来,倒抽一口凉气道:“莫非圣上已改变主意,要在寿州城下打一场硬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圣上竟然要行此下策?”
赵匡胤双目异芒大盛,淡淡的道:“是因为一本书。”
“莫非是《武经七书》?”
赵匡胤却不置可否,忽然道:“现在唐军形势如何?”
韩令坤道:“自从刘彦贞败亡,皇甫晖、姚凤已退守清流关,希图借清流关之险恶,扼住我军南下之咽喉。皇甫晖与刘彦贞不同,此人持重有法,军纪严明,部队齐整,士卒亦多乐为其驱策,可谓上下一心,我们想要拿下清流关,殊为不易。至于寿州刘仁赡,这厮坚壁清野、龟缩不出,异常坚忍,陛下若想强攻之,不花些大血本,恐怕是挠不到寿州痒处。”
赵匡胤沉吟片晌,忽然道:“圣上命我便宜行事,务求在最短时间内摧毁唐军主力,今我请李大人分五千兵马与我,就由赵某去清流关会一会皇甫晖。”
“什么?”李毂脸色大变,失声道,“五千兵马?匡胤你莫不是疯了不成?你可知如今皇甫晖、姚凤会师一处,兵力已超过五万,加之敌军又扼险要,别说是区区五千,便就是尽起我部大军,想要撼动清流关,也是胜算不多呀。”
赵匡胤道:“正因为清流关敌军众多,而且赵某又素来没有什么功名,所以敌军看见只是我领了五千兵马,必然会滋生轻敌之心,届时我便有机可乘了。”
李毂正要再劝,李重进却激道:“找点检你说得倒是轻巧,可你敢立下军令状否?”
“有何不敢!”面对清流关前皇甫晖的数万大军,赵匡胤却没有丝毫惧意,反而更增加了他的斗志。
清流关一役,注定要成就他赵匡胤的威名。
第五十四章 西林变故(上)
乐史在庐山国学呆了两日,忽然明白了为何安定郡王要化名李济安,还说自己是秦州人士。乐史心中暗骂自己后知后觉,概主公的亲信,无不知道主公以一代英主李世民为目标,所谓“济世安民”,李济安,李世民,盖主公的这个名字,便是取自于此也,至于秦州,其中“秦”字,则是对应了李世民的封王称号。想不到主公信手捏来,却是饱含深意,由此亦可见主公对于泱泱王道,心中慕念久矣。
让乐史有些想不明白的是,主公似乎对于宋承天并没有什么戒心,而且还称兄道弟,交情很是热乎。虽然表面上看来,宋承天道貌岸然,的确是一个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君子,与乃父宋齐丘有很大的区别,但却不能排除这不过是宋承天在演戏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了宋承天的介绍,主公对于结识庐山国学的国子助教朱弼等名流,的确大有助益,至少不用抬出主公安定郡王的身份来压人。何况如今江南士林多误以为主公通敌卖国,一旦主公昭示身份,结果还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求不到贤士,更可能被唇枪舌剑给轰出庐山。
这一日,乐史陪同李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