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两汉时期

贾谊,天纵其才,十八岁,名闻天下;二十岁,汉文帝召其为“博士”;二十三岁,冷落期到了,被清理出朝廷;二十七岁,皇帝突然想到,便召他回长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作《鹏鸟赋》以自喻、作《吊屈原赋》以自伤,而《过秦论》最为人所称道,堪为千古奇文。如此才俊竟徒有经纶之才、空负报国之志,三十三岁忧愤而死。

司马相如,才情出众,汉武帝朝第一畅销书作家,以才华勾引名媛卓文君,抱得美人归,却勾不起汉武帝重用的意思。汉武帝也可谓是他的忠实读者,铁杆粉丝,在相如重病期间,害怕再也读不到他的文章,于是派去他家里去“悉取其书”。但如此出名的司马相如也终未能重用,徒成汉武帝的宫廷弄臣罢了,竟郁郁而终。

司马迁,博闻强志,千古而下,少有的全才,胸怀大志,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却只因在朝议上替叛将李陵辩护几句,竟被汉武帝当作牲畜一样给阉了,身受腐刑,只有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信念,在忧愤中完成煌煌巨著《史记》,最后又在孤寂中死去。

班固,深得“两司马”的衣钵,有司马相如的汉赋八成功力,撰有《两都赋》、《幽通赋》;又有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巩固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如此之人却不好死,因窦宪案的株连,洛阳令种竞挟私怨,日夜笞辱班固,竟*致死。此时《汉书》未竟,只得由其妹续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文,才子中“超人”,一人独占天下八斗之才,其人生也太让人嘘唏不已。他是一个既得不到父亲曹操的宠爱和赏识,又得不到兄长曹丕的信任和重用的旷世奇才,终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首《七步诗》足见其内心的凄惶,一个可悲、可怜的生不如死的大才子兼公子哥。

嵇康,才高气傲,“竹林七贤”的带头大哥,“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竹林哥们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下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志。嵇康隐居竹林,隐身不隐心,司马家欲除之后快,后遭钟会这小人所忌,莫名其妙入狱,终是《广陵散》一曲失传,人头落地,流下碧血数升,年仅三十九岁。

陶渊明,潇洒飘逸,“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二十九岁出仕,任江祭酒,因出身问题而发育不良,直至四十一岁仍为彭泽令这类芝麻绿豆官,终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傲岸的身姿逃离了奴颜媚骨的官场,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躬耕自资。归隐后的陶渊明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为宽慰孤寂之心,只有借酒销愁,著文自娱。

刘勰,博古通今,官宦世家子弟,然父亲八岁而亡,致早孤家贫;母二十又亡,因守丧三年而逾婚期,致终生未婚。他笃志好学,一度求官,却无人举荐,只得入定林寺做帮工,完成了“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的《文心雕龙》,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一生知音未觅,最终凄凉的死在寺庙之中。

谢灵运,自命不凡,出身东晋士族中最高的门第,自负而清高,曾借曹子建之名把牛B吹上天了: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一生想进入权力的中心、政治的高层,怎奈官场似今日这墓地,“墓碑太多,已无用地”,最后却因一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流放广州并被处斩弃市。

唐朝时期

(唐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时期,民族融合,经济腾飞,文化核裂变,所以才子最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