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同志,可谓“钻石钻石亮晶晶,好像天上闪亮的星”一样光鲜亮丽的人物,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猪猪同志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猪猪同志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猪猪同志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但是猪猪同志对知识分子似乎很感冒。人称“自古文章两司马”,这“两司马”都是猪猪当政期间闪亮登场的:其中一个是*才子司马相如,他文采飞扬,如《上林赋》、《子虚赋》等,结果猪猪同志始终将他当作“文学弄臣”来对待;而另外一个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猪猪同志听不进他的谏言,竟将他也当作猪猪来看待,拖出去给阉了小*。

猪猪同志是捕蛇无赖刘邦血脉相传,可骨子眼里却是秦始皇的翻版:秦始皇封禅泰山,猪猪也跟风而去;秦始皇迁九鼎遗失一鼎在泗水之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猪猪便在泗水之滨打捞大鼎;秦始皇“焚书坑儒”,猪猪同志响应号召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有跟千古帝王楷模秦始皇同志攀比的意思,真是隔世知己,帝种伯仲。

猪猪同志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方针政策后,姓“孔”信“儒”的文人士子眉飞色舞了,生逢其时,从此儒家正式一统江湖,名至实归,正式成为钦定的“学阀”,其门生也鸡犬升天,蹿跳不已,成为官僚的后备队伍。

但是先贤孔老夫子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觉得自己给人当作冷猪头肉卖了,折价卖给了各朝各代的皇帝们。孔家店头号掌柜孔老夫子并不主张思想专制,孔掌柜发展文化产业,很大度的,讲究“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并没有“学霸”作派。他要求保护言论自由,允许同行竞争,也就是希望道家店、墨家店、法家店一起来凑热闹,搞活文化市场,进行思想辩论,开展学术批评,而不是一根筋扳牢,将孔家店的儒家思想经营成国家的“*”,儒家经典成为人手一册的“红本本”,以洗全国文人士子的脑袋,甚至是平民百姓的脑袋。

我甚至认为:先秦的“百家争鸣”并不是终结于秦皇朝,而是终止于汉武朝。汉初在野鸡皇后的儿子汉惠帝时发布“《定国是诏》”废除了秦时的《挟书律》,进一步促进了诸子学说的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各家转世重生,都比较活跃。而且更喜人的局面是,汉初国家所采用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建立“德治”与“法治”相谐的“和谐社会”,将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与刑名之术的“法家学说”相中和,达到天下大治。可是,猪猪同志登基称制后,就没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了,竟是儒家一枝独秀,“一鸡独鸣”,在文化的舞台上唱独脚戏。

猪猪同志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士子的“文化生活”就是作注读解,重读经典,社会角色就像时下于丹、易中天之流,蹿跳得很厉害,弄个什么心得,什么重读。这些泛泛之辈拾人牙喙却沾沾自喜,以为深得孔孟衣钵。顿时,儒家学说就演变成奴才之说。而正是从猪猪同志开始,孔孟二圣成为精神领袖,而皇帝们则俨然以儒家教主自居,忠不忠于教主是忠臣与奸臣的标准,俨然一副“教主洪福齐天,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架式!

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儒家学说的胜利,不如说是沉沦。从此儒学被皇帝们“敬”死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头脑里只有一根筋了,纷纷献了身体捐了脑袋,做了皇帝的奴才。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再是开放性的了,而是紧缩型的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很少出现思想大家。

对于我的“汉武朝以降,百家争鸣只剩孔家店独家经营”这样的观点,有人会站出来反对,说儒、道、释三家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我来打个比方,“儒”、“道”、“释”虽是玩物,但身份不同。“儒”是教主大人的正妻,时刻在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