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4/5页)

中,这一段历史也是需要大书特书的时期。集体辅政、“三权鼎力”格局在这一时期显示出非常良好的作用,将明朝的政局稳步的推向前进。

皇帝、太皇太后、三杨“三足鼎立”,三杨之间又互为倚角,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制。使朝政向着遵循制度的方向发展。可惜,这种格局维持了不到十年便被打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英宗的贴身太监王振势力日炽,三杨随后便陆续谈出政治舞台。多极鼎力的政治格局重新回归到皇帝的*。于是,导致明政权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事变”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明朝有两段有名的托孤案例:一个是“三杨辅政”,另一个便是穆宗托孤。

公元1527年5月22日,明皇宫中传出穆宗病危的消息。三天之后,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招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穆宗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黄贵妃,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穆宗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天下累先生”,“事与冯保商榷而行”。接着,司礼太监冯保宣读皇帝给太子的遗诏:“遗诏于皇太子。朕不豫……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章:未来四十年(3)

三辅臣即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司礼监即太监冯保,此时还兼提督东厂。

按照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小皇帝主要还是依靠冯保。贴身太监加上外廷重臣,再加上皇太后,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结构,但这个结构在穆宗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变化。

大臣高拱和太监冯保有了矛盾,穆宗死后,高拱便处心积虑想方设法除掉冯保。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使科都、礼科都等先后有人弹劾冯保。张居正和冯保关系密切,表面上赞同高拱驱逐冯保的建议,实际上紧锣密鼓与冯保密谋如何驱逐高拱。

双方的斗争在6月16日便有了结果。这天早朝,传来圣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这一段话吓得高拱面如死灰,汗下如雨浑身瘫软,伏地不能起,第二天便坐着一辆骡车离开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坐不住了,惊得呕血三日而亡。至此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人。从此以后,万历朝的前十年,小皇帝的生活基本上受三个人规范:一个是自己的生母慈圣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生活非常简朴,一心想让万历成为一个有为之君,对他管束甚严;太监冯保知书达理、喜欢琴棋书画,很有涵养,虽赶走高拱却并无野心;张居正身为大臣却与宦官勾结,这本来是一件让人痛恨的事情,但张居正忠于职守、一心为国,所以对朝政并无不利影响。

万历朝的前十年,明政府在张居正的领导下焕然一新。吏治改观,财富增长。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美好时光。1582年张居正死后,一切便开始改变。而张居正自己也在他去世两年后遭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人亡政息”的悲剧再次上演。

四位辅政大臣曾跪在皇帝灵前发誓。齐心协力辅佐幼帝,但时隔不久彼此便离心离德。

清王朝也有两个著名的托孤案例:

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将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玄烨,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四位大臣曾在顺治灵前发誓,齐心协力辅佐儿童皇帝玄烨。最初,誓言的热度尚可将他们团揉在一起,同舟共济、不计较私怨。但当权势、利益发生不断冲突而又无任何制度约束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