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不愿意习惯性期待。哲学目的之一,教会人们不要妄下定论从而导致诸多迷信。
“诗人”陶醉在小悲小伤中,不肯自我觉醒,诗人却必须强迫自己清醒并直面思考。“诗人”有懒惰的心理性质在里面,不肯探索,容易走神,关心零零碎碎且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在细枝末节中削去表面的坑洼,挖掘深层的,更值思考的东西,做着自己选择的事却同样心不在焉。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般浮躁,同时贪多嚼不烂,精力分散在无谓,不得善用。对待小事的态度实际上与对待大事上一样虎头蛇尾,小问题也不得揭示,造成最后自己都被蒙蔽,将许许多多小结积聚并当成人生之大矛盾而失望。
诗人一不小心也极可能滑如此行列,因此必须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并自觉将其发展为习惯,作为自我暗示。时而需要抬头换气,决不能在问题未解决时或者问题本身当中丧失自我及自我认知的能力。他必须削开枝桠,在可能只不起眼的小树苗当中寻找最核心的部分,最值思考的问题并且确实思考。这当中必须要感性的摸索但以理性支撑。不能有所偏颇,逻辑分析是必须的,而这前提是有感受与反应在前开路。有一种很坏的可能就是到最后所寻求答案的问题不得解决,但这过程即是一个诗人的过程,人的感性与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强化,得到最完美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提升感知力,这些感知力包含有理解的判断,其运转速度之快不易被察觉,于是容易给人以纯感受性的错觉——实则,每一个感应能力中都附含着经过训练后不断提高的理性的力量。
所以许多梦呓般的语言后面实际上包含了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思考,不轻易被人发觉,只有经历分析与细致体会并一再尝试理解后才得见端倪。
一直认为我应该认识一个诗人,他可以带领我到一个我能独立的新世界。我并不是真的长期需要某个人,而是通往某个新世界的坎我自己跨不过去。我仅仅是需要一个外力。这个人应该热烈而忧伤。我偏爱有故事的人,单纯很好,于我却觉得可恶,就如同白纸固然纯洁却不免空洞,色彩斑斓虽杂乱,却精彩。我只是需要结识一个志趣相投,能互相容忍的而不是爱或者不爱的某个人。左手右手握在一起在隔阂的年代与爱情没有必然关系。似乎于一种旧的体制的消亡同时也可称作一种新的关系模式的诞生。伤感或欣慰都合乎常理,都适应心情。我现在想哭又想大笑。
也许这里夹杂着更多的是我的虚弱。容貌与才智会老去,对他人的热情会消退,我对人的吸引如同人对我的吸引那么脆弱无力。没有什么十拿九稳,我什么都不能给人就如同别人也什么都给不了我一样,仿若百忙之中花许多时间做一个毫无意义的游戏一样奢侈,将他们语言上尝试着都不敢给的承诺付诸行动,太不值得。我相信我的感受器官,远胜于他或任意一个人,所以舍得放弃。敏感是我味觉好的表现,我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我不能让我的味觉退化,保护自己的感受能力,这是我存活的唯一出路。尽管太好的味蕾会让我吃尽苦头。可正因为头破血流我才能看到自己为之骄傲的倔强。可有时候,我还是想象得到思想枯竭的那天,凭我的用法,也许能够支撑到三十岁,也许四十,如果这是一个年龄限制,我若活得超过,那么我便真的死了。
我憧憬过很多,可当余晖停留在我视线,我发现这个人与我想象的似乎只有一指之遥而实则相隔千里。仅仅因为45度天空的那朵云彩。可正是这朵云彩,我不能再放得开去爱。一开始我只是爱他看到的东西,而后来就变成了对那种隐忍的依恋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爱,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隐忍,习惯了那朵云彩给失落与遗忘。可是我要它相信我决不是自轻自贱,我只是不愿沦为蝇蝇苟苟追求欲望的奴隶,仿佛低等生物,只有肉欲,之后便只是遗忘。因为某些声音,我对爱是有洁癖的,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