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5页)
随后,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
写作此书时,我专门找到了2008年6月29日那条名为《8月1日前住进安置房?牛皮怕是吹大了》的网帖。发帖人是一名志愿者,他在网帖中这样写道:
截止到6月29日,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地已完工交付使用的安置板房还是小部分,大量的板房还处于修建状态中。而高温和暴雨已经开始出现,要在8月1日前让所有人都住进板房,实在不太可能。这位志愿者在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之后,最后直言不讳:所以我说,8月1日让所有灾民住进板房,除非有神助,不然就是政府吹牛!
政府是在吹牛吗?
通过我对都江堰市的崇义镇、虹口乡以及彭州市的磁峰镇等地的实际考察,这位网友当时的担心与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要在43天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板房抢建工作量,史无前例,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点位的选择、场地的平整,还是材料的采购、运输、安装,再到配套设施的建设,统统面临重重困难。这些困难活像一只只气势汹汹、难以对付的“拦路虎”,每天都挡在建设者的面前——
1.时间紧。从开始算起,到板房抢建工程全部结束,一共才60天!
2.协调难。如此浩大的工程,上至中央省市政府部门,下到各兄弟援建单位,必须靠大兵团联合作战,任何单打独斗,绝无可能。比如10个援建兄弟省、市,就有35000人;成都市15个对口支援区(市)县、5个国有投资公司和4个专业建设单位,就有60000多;同时参战的单位,还有建设、民政、规划、国土、交通等100多个部门。如此千头万绪的衔接、统筹、协调等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1.抢建板房(4)
3.运输险。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大量的机械设备、建设物资按时运送到施工现场,困难极大。比如,从都江堰到虹口,由于路窄弯多,还时常有塌方、泥石流发生,仅26公里的路程,运送材料的汽车就要走2个半小时。
4.环境差。板房建设的地方,很多都是山区或者废弃地上,因而大大增加了场地平整和基础施工的难度。而在山区施工,面积狭小、环境复杂、点位分散,大的工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受灾地区的水、电、路和通讯管网,均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施工效率降低;而且施工单位不仅要克服山地施工的困难,还要提防余震的频频侵袭,在施工中,数吨、数十吨的巨石从施工人员身边滚落,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很多时候,施工人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抢建板房。
5.气候恶劣。在板房抢建期间,成都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地面温度有时高达42℃;而板房上的彩钢温度,则超过了50℃,导致施工人员体能消耗极大。特别是7月中下旬,雨季来临,暴雨频发,直接影响施工进度。
6.安装复杂。由于建板房所需的板材钢材等主要原材料均从外省采购,且涉及厂家较多,故给采购造成很多困难。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厂家供应的材料规格不一、安装操作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安装进度。
7.保障困难。由于大部分板房建设点地处山区,地震过后,缺水断电,生活条件极差,甚至首批进入工地的人连吃饭都困难。如参加磁峰镇鹿平村板房抢建的江西援建队,为了抢抓施工进度,他们两天两夜只能靠喝矿泉水和啃干粮充饥,后来才到63公里外的彭州市订盒饭,再顾人把盒饭送上山;晚上没电,他们就用汽车灯光照明作业;山里缺水,他们竟从江西省紧急调集2台洒水车和2台消防车,往各个工地巡回送水……
的确,我第三次去灾区采访时,正值“决战八一”的高峰期。我亲眼看见,都江堰、什邡、绵阳、德阳、彭州、崇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