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5页)
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马谡的失败教训是惨痛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道”和“名”严重脱节,是教条主义在作怪。
第二章:美之为美(一)
第二章:美之为美(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笔者字面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人们都知道:之所以有“美”存在,是因为有“恶”存在的原因,正因为有了美与恶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美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之所以有“善”存在,是因为有“不善”存在的原因,正因为有了善与不善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善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万事万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维持了万事万物永恒的平衡和发展。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用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等,指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的结果。这与两千多年以后诞生的*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西方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与老子阐述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矛盾论》说:“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华民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中华民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先贤为我们建立的唯物辨正法的思想体系,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了。只是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通过老一辈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流传给我们的。
三国演义开篇有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的“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