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4/4页)

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五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高兴了。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五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五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到了别的国家。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这就是成语“讳疾忌医”的由来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扁鹊的切脉技术冠绝天下。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后扁鹊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编撰了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造成祖国医学史上的莫大损失。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了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在医学上都有所成就。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简称《难经》。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他不仅是祖国医学科学的奠基人,还是民间医学的开创者。他发明四诊,最早实施外科手术和麻醉术。革新医疗器具,奠定针灸疗法基础,凡此种种,无不给予后世以深刻影响。

后因秦武士面部痈肿疼痛,扁鹊被召来到秦国王宫,秦国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也”,而使人刺杀了秦越人。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儒商鼻祖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有圣人之资,更精通剑法。然纵有圣人之姿,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癫狂,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文种跟范蠡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文种赏识范蠡,把他领回朝中,提拔他成为越国大夫。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