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4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8、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9、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
博采众长的荀子
荀子(前325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曾指出齐国当今被楚在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若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后齐国果然险些被灭国。约公元前264年,也就是范雎相秦期间,荀子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回到齐国后,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开始从事教学和著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没有几年也去世了。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孙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这一派。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或“俗儒”,对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所以说荀子的思想丰富,学识渊博。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最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