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4/4页)
部矛盾的利用,于1928年取得了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和全国政权,并经过两年的征战击败了各路“新军阀”,但全国的政治统一并未实现。这种局面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便彻底完结了。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消除了军阀割据,巩固了边疆,而且随着国力的增强完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使中华民族内部的聚合力得到空前提升。
(二)阶级对立的消除
以阶级对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分化是离散民族聚合力的社会根源,因而消除阶级对立就成为增强内部聚合力的根本条件。旧中国是一个阶级对立十分尖锐的社会。毛泽东曾按经济地位和对于革命的态度把旧中国的各阶级划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手工业者、小知识阶层)、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半游民无产者。这其中,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附属于帝国主义,代表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而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则是社会的受压迫者。他们与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构成两种对立的阶级。但是,自3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又形成了一个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新的官僚资产阶级,成为与全国各劳动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普遍对立的阶级力量。于是,除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之外,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华民族内部阶级对立的主要内容。沉重的阶级压迫必然导致强烈的阶级反抗。据研究,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50年大陆解放的29年间,全国有记录的革命起义有近千次。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的,也有广大群众自发的;既有几十万人的大起义,也有千百人乃至几十人的小起义。这是劳苦大众对阶级压迫的激烈反抗,也是中国社会分裂的直观反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8)
中国*革命的完成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也从经济基础上消除了阶级对立的根源。还在解放战争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领导了旨在铲除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建立后,1949~1956年间,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阶级结构随同经济基础的变革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被剥夺,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了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领导力量。这种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除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分裂的经济基础。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本已得到消灭的阶级对立又被人为地发掘出来、扩大开来。1957年的“反右”、1962年以后对阶级斗争的强调,直至1966年开始的“*”,使中国的阶级意识和人为的“阶级斗争”放大到极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彻底丢弃了人为的阶级对立,旧的阶级痕迹逐步被消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社会分配差距的拉大,新的社会分化又不可遏制地在中国呈现出来。这些分化虽然基本是以职业和行业为基础,但其中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均衡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上“左”的错误曾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造成了极大损害,现有的社会分配不均也将是影响新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然而,“左”倾错误导致的社会对立毕竟是一种人为的政治分野,它缺乏阶级对立必要的经济基础,所以一旦“左”的错误结束,这种人为的对立也便结束了,并没有导致中国社会更大的分化;改革开放以后贫富差距的拉大一定程度上是我�